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回望2019·廣東篇:打造新體系 強化新舉措 實現新突破

時間:2019-12-2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文/圖 通訊員 譚釗明 莫冠婷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廣東民政人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一年。一年來,廣東各級民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圍繞“三個聚焦”,著力打造民政領域“大救助、大養老、大兒童保障、大慈善、大社會治理”五大工作體系,在廣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努力構建廣東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建立大救助體系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做好社會救助工作,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廣東民政系統按照兜底線、保基本、救急難、促發展的總體思路,全面建設綜合性、多層次的大救助體系,開創制度銜接、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數據共享的綜合救助新格局。

  社會救助制度迎來改革創新和重大突破。出臺《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和生活狀況評估認定辦法》,實現救助更廣泛、辦理更便民、認定更精準,切實兜住底、兜好底、兜準底。印發《關于加強廣東省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著力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急難救助為輔助,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低收入救助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災人員、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等困難群體全覆蓋,切實編密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積極鼓勵地方探索建立低收入制度,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東莞、江門、肇慶7市出臺低收入制度,將低保邊緣貧困家庭納入救助范圍。

  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全面銜接,將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納入農村低保兜底保障范圍。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再創新高,圓滿完成2019年省“十件民生實事”提標任務,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各項救助和福利保障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支援“三區三州”建設和“社會組織扶百村”工作扎實推進,幫扶項目517個、投入資金約1.53億元。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面貌煥然一新。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加強和改進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政策文件,率先印制《廣東省流浪救助管理工作質量手冊》,健全完善具有廣東特色的救助管理體制機制。此外,尋親送返專項行動成效顯著,全省累計幫助5591名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尋親信息發布量和尋親成功返鄉人數均居全國前列。

  基層經辦服務力量明顯增強。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全省落實政府購買服務資金1.8億元,已購買1487個服務性和事務性項目,新增政府購買服務人員3648名,實現基層事有人干、責有人負。

  建立大養老體系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為主動回應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的關切和期盼,廣東著力構建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大養老體系,建機制、補短板、擴供給、增活力、強質量,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基礎上,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完善政策制度。出臺《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加快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動機構養老提質增效、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等8大方面27條“硬措施”,明確了未來3年廣東養老服務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養老機構登記備案和監管工作的通知》,實行養老機構登記備案制,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業,明確建立聯合監督機制,進一步提升廣東養老服務水平。通過完善養老服務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省共有養老機構1781家,養老床位48.9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4張,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4.92萬個。

  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制定養老機構事中事后監管辦法,建立跨部門的聯合監督管理和聯合執法機制。鼓勵境外投資者設立養老機構,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廣東興辦養老機構與內地民辦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待遇。探索旅居養老南北合作,與東北三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四省旅居養老對口合作協同推進機制和對口合作產業服務平臺,推動四省專業人才積極參與旅居養老創業創新。

  大力推進養老服務改革。持續推進公建民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32個納入第二批改革試點范圍的縣(市、區)引入社會資本近5.2億元,升級改造護理型床位10351張;大力推進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推廣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制度等改革經驗。

  建立大兒童保障體系推動兒童福利事業不斷發展

  緊扣實現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目標使命,廣東以落實生活、監護“兩兜底”,加強醫療、康復、教育、住房“四保障”為重點,綜合運用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政策措施,建立廣東特色的“大兒童保障”體系。

  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落實全省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最低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孤兒醫療救助按照特困人員醫療救助政策執行。持續開展“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實行全省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對就讀義務教育的孤兒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與當地散居孤兒生活保障標準相一致,切實提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保障水平。

  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能力持續增強。全省未成年救助保護機構數量增加,共有各級未成年救助保護機構100家,比去年增長78.5%,覆蓋率達69.4%,其中,廣州、惠州、梅州、汕尾、東莞、中山、江門、云浮等地實現全覆蓋。選取4地作為試點單位,積極探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承接困境兒童的評估、轉介、救助、監護、干預等任務的經驗做法。

  兒童主任(督導員)培訓全面鋪開。各級民政部門按照“分層級、多樣化、可操作、全覆蓋”的原則組織開展培訓,夯實基層兒童工作隊伍。2019年全省開展102場兒童主任(督導員)培訓,共計17067人次參加。

  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兒童關愛保護。實施入戶關愛服務“雨露計劃”,入戶調查9181名農村留守兒童、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深入調研兒童居住生活環境、監護情況、接受教育情況及心理狀況,并督促各地落實關愛服務。持續開展百家社會組織走近困境和留守兒童“牽手行動”,動員全省241家社會組織深入廣東15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57場關愛活動,投入幫扶資金603.33萬元,直接惠及9252名留守和困境兒童。

  建立大慈善體系從慈善大省到慈善強省

  著力建立黨建引領、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成果共享工作機制,使慈善事業全民化、制度化、常態化、組織化、專業化,著力構建大慈善體系,全力推進廣東從慈善大省邁向慈善強省。

  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培育慈善主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慈善組織發展,推進慈善組織能力建設,截至2019年11月,全省認定登記慈善組織1109家,認定登記的公募慈善組織125家。

  實施慈善品牌戰略。通過搭建社會各界參與慈善事業平臺,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品牌項目,中國慈展會永久落戶深圳,“廣東扶貧濟困日”“丹姿甘霖計劃”“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等慈善項目廣泛激發了民間慈善活力,增強慈善幫扶救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力營造了慈善氛圍。

  規范開展慈善信托。出臺《廣東省民政廳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關于慈善信托管理工作實施細則》,是全國較早專門為慈善信托制定規范性管理辦法的省份,實施細則涵蓋慈善信托的設立、備案、財產管理和處分、變更和終止、促進措施、監督管理和信息公開等9方面內容,規范慈善信托,促進慈善信托活動健康發展。全省共備案慈善信托24單,金額達6.32億元。探索“信托公司(異地)+慈善組織”雙受托、“政府委托+慈善組織受托”、單一慈善組織受托等多種慈善信托模式,為全國提供了鮮活的工作經驗。

  深入推進志愿服務。出臺多項志愿服務激勵措施,推進全省統一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推廣應用“廣東注冊志愿者證”,在微信、支付寶城市服務中開設“志愿服務”板塊。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初成體系,志愿服務投入逐年增加,志愿者數量快速增長、志愿服務項目更加豐富、志愿服務組織日益活躍、志愿服務氛圍逐步形成。截至12月18日,全省注冊志愿者1191.6萬人,已標識志愿服務組織1103個,志愿服務團體9.1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過5.2億小時。

  建立大社會治理體系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以體系建設、能力建設和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組織協商聯動、服務聯動和黨建聯動,逐步建立完善以黨建為引領、城鄉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紐帶、社會工作人才為骨干、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會服務為內容的民政領域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深入發展。深化推廣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推動發布《村(居)民委員會工作職責事項指引》《城鄉社區協商工作規范》兩個省級地方標準,規范城鄉社區結合部、城中村、流動人口聚集地村(社區)設置,組織推動5個全國街道、社區治理實驗區和村民自治試點以及3個省級城鄉社區治理改革創新試點工作,開展全省60個“紅色村”城鄉社區治理示范創建,舉辦了全省加強城鄉社區治理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培訓班,確定廣州市“推行‘116’工作法共商社區事”等10個項目為“2018年度廣東省城鄉社區治理十大創新經驗”項目,全省已建立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3100多個。不斷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全面推進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修訂完善,開展全省村(社區)“兩委”違規發放津補貼專項治理,開展涉黑涉惡村(社區)干部清理補選,全省村(社區)基本建有黨群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鄉鎮政府服務能力試點工作,東莞市大力推進簡政強鎮事權改革,被民政部定為第一批全國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典型經驗。

  社工“雙百計劃”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受到縣、鎮(街)黨政和村(居)委會群眾的普遍好評。建設407個鎮(街)社工站,直聘社工1737人,打造了一支有情懷、熟政策、懂專業、善服務的基層民政社會工作隊伍,探索建立起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單位統籌民政服務的工作模式,打通民政服務“最后一米”。動員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大力培育基層社會組織,整合社會資源,激發社區活力,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落到社區。“雙百計劃”實施兩年多來,協助核準民政服務對象80065人,梳理登記問題家庭26688戶,近5300名群眾通過雙百社工的協助,享受了應有的福利待遇,協助落實政策4628項,開展各類活動10734場,協同居民解決社區事務6015項,直接服務民政對象近2.8萬戶,培育恒常志愿者近4萬名。

  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機構改革后,省社會組織管理局組建為省民政廳管理的政府部門二級局(副廳級),建立省社會組織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統籌發展、部門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由“兩個有形覆蓋”向“兩個有效覆蓋”轉變。創新監管機制,實施“年檢”改“年報”制度;聯合公安部門推動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常態化,共發現涉嫌非法社會組織456家,處置435家,涉案金額近3億元。此外,積極推廣構建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格局的“汕頭經驗”,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區基金會為核心的基層社會組織發展模式。

  在第二十次廣東民政會議期間,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作出批示、省長馬興瑞在會上作報告,均對構建廣東民政領域“五大工作體系”充分肯定。

  新時代民政工作承載著時代的使命、人民的期待、國家的重托,廣東民政人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負使命,砥礪前行,改革創新,扎實工作,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努力以新擔當、新作為推動民政工作落細落深落實,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