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科技“新變量”讓公益有了“新玩法”

時間:2019-12-3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左瑋娜

  村上春樹有本著作叫《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講了諸多見聞思考;而今天,當人們談起走路,他們很可能是在談“公益慈善”。

  截至今年11月底,騰訊運動捐步共吸引到10.27億人次用戶參與,籌款10.8億元,“雙十億”的傲人成績,讓運動捐步成為影響最廣泛、滲透力最強的行為公益“超級產品”。

  公益慈善變得簡單,日常行為有了新價值

  2007年,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同年上線騰訊公益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以下簡稱騰訊公益),將互聯網因子植入公益慈善。2015年“99公益日”期間,騰訊公益聯合微信運動推出運動公益平臺“益行家”,此后其一躍成為最大的運動捐步公益平臺。

  越是簡單的方式,越能夠吸引人們參與。運動捐步就是這樣,只要用戶行走超過1萬步,就可以兌換相應額度的資金,定向捐贈給公益項目,除了占領封面外,步數更被賦予了公益慈善價值。

  運動捐步,僅僅是行為公益的起點。近幾年,騰訊公益在豐富公益場景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新嘗試。如在騰訊電腦管家、騰訊手機管家發起的“清理+”平臺上,用戶籌集的愛心掃帚可以轉化為阿拉善荒漠化地區的梭梭樹;手Q讀書平臺上的用戶只要捐出閱讀時間,即可向特困大學生捐贈善款,助其完成學業;微信發起的為盲胞讀書項目,號召每一個網友捐贈60秒聲音,給盲胞制作有聲讀物;QQ郵箱發起暖燈行動,號召網友刪除舊郵件、捐出存儲空間,將節約下來的能耗置換為物資,幫助貧困地區的學校改善照明環境;用戶在全民K歌軟件上翻唱所獲得的K幣,可以捐給聽不到歌聲的兒童……

  時至今日,對部分先行者來說,公益慈善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再是有錢有閑人的專利,不再是突發情況下才會采取的行為,而是一種慣常的、發自內心的反應。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看來,借助科技的力量,公益慈善正變得時時可為、事事可為,行為公益正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所熟知,并吸引他們參與其中。

  對自己好一些,也對別人好一些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騰訊“99公益日”期間的企業及慈善組織配捐與用戶的捐款比例從1∶1變成了2∶5,各種場景下的用戶參與度逐年提升。是什么讓行為公益日漸走俏?

  業界人士指出,早期公益強調對別人好,給別人幫助,行為公益講求對自己好一些,同時也對別人好一些,公益慈善的可持續,參與各方都能從中得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全民公益等于全民受益。

  運動捐步的場景下,用戶兌換的資金來源于企業捐贈,其內在邏輯是:用戶捐步數時會看到企業曝光頁面,參與人數越多,曝光效果越好,企業捐款越積極,這就等于用戶共同努力,讓企業為公益慈善埋單。與此同時,曝光頁面內容并不限于企業,更多的是公益慈善信息,參與用戶越多,公益慈善基金會及其運作的項目傳播度就越廣,這也是一個公益慈善意識培育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鏈條中,每一個環節都在受益。

  另一個流行度頗高的互聯網公益項目螞蟻森林也是如此。2016年8月,支付寶推出螞蟻森林,用戶通過線上生活繳費、網絡購票等行為減少碳排放,從而計算為虛擬的綠色能量,用來在手機里養大一棵棵虛擬樹,待虛擬樹長成后,螞蟻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就會在地球上種下一棵真樹,或守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以培養和激勵用戶的低碳環保行為。

  截至今年8月,螞蟻森林用戶數達5億,種植真樹1.22億棵。用戶覺得很值,而為用戶低碳行為埋單的商家也覺得賺了——在這個過程中,用戶種了樹,商家贏得了用戶的消費,支付寶的螞蟻森林擁有了超高好評,用網友的話說,“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大家都喜歡大團圓的故事,希望看到皆大歡喜的場景。良好的公益慈善生態正是這樣,致力于讓所有人求仁得仁。

  科技讓公益慈善更有想象力,更具持續性

  行為公益背后的推手是科技進步,在科技助力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支撐下,人們能參與的公益慈善場景越來越多。電腦時代,雖然互聯網應用已經開始流行,但行為公益對大家來說還很陌生。而到了智能手機時代,一切都變得不同。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網絡更加發達,互動場景更加多樣。幾年前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以“公益慈善+視頻+社交網絡”,讓數億人關注到漸凍人癥這種罕見病,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一方面,互聯網使得用戶參與公益慈善的路徑簡潔清晰起來,通過碎片時間即可實現;另一方面,由于技術發展,互聯網自帶的公開透明屬性,也讓各個公益慈善項目可跟蹤、可追溯、可記錄、可沉淀,用戶做公益慈善變得更安心。捐助者可以通過移動網絡了解資金使用與受助者情況,滿足感和成就感來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真切。

  科技支撐,大大加快了中國公益慈善趕超世界的進程。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1.7萬余條,累計獲得52.6億人次的點擊、關注和參與,募集善款總額超過18億元。而有著“99公益日”、95公益周等盛大互聯網公益慈善節日的下半年,相關數據無疑會更加可觀。

  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表示,科技手段的引入,讓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不斷完善、不斷進步,而技術的創新,還將為整個公益慈善生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3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