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娟帶領巡邏隊在社區消毒。
田平念到居民家中走訪排查。
平凡人生中一次嚴峻考驗
本報記者 安 娜 通訊員 柴 政
3月2日,初春的武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田平念拖著拉桿箱緩緩走出沌口方艙醫院。經過十余天的治療,他的各項指標均符合了出院標準。踏出院門的那一刻,他向陪伴在左右的醫護人員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37歲的田平念,是武漢市硚口區長豐街天順園北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帶領社區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守護在社區防疫最前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他又借著在方艙醫院與千人同住的機會,主動聆聽居民心聲,志愿為病友服務,積極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一只停不下來的“陀螺”
天順園北社區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是一個常住居民近萬人的大規模社區,且老齡化嚴重,老年人口占全部居民的30%左右。
疫情暴發時正值春節假期,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因離漢無法返崗,加上防疫物資高度緊缺,在社區工作了14個年頭的田平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迅速制訂了一套宣傳、排查、收治病人的全方位防控方案,并帶領在崗的7位社區工作人員、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等,利用三天時間完成了居民大排查。他們挨家挨戶打電話溝通,打不通電話的就上門了解情況,社區內217戶高齡獨居家庭全部按網格結對包保到位,每天至少通話一次,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在最緊張的那段日子,田平念的手機幾乎成了熱線電話,每天至少要接三百個來電。只要居民身體不舒服或有事情需要咨詢,首先想到的都是他。有深夜十一二點打來的,也有凌晨三四點打來的;有苦苦哀求、號啕痛哭的,也有高聲謾罵、威脅恐嚇的。居民趙大爺的老伴被送入隔離點后一直聯絡不上,趙大爺在凌晨四點多打來電話求助。田平念對他進行安撫后,幾經周折終于核實到原來趙大爺的老伴只是睡著了,這才讓大爺放下心來。
從1月22日開始,田平念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每日只能睡上四五個小時。接聽電話、登記信息、統計數據、接待居民、安撫病人……他像一只停不下來的陀螺一樣,絲毫不敢懈怠。餓了吃幾口泡面、喝幾口八寶粥,累了在辦公室靠一會兒。有幾次,手里正拿著筆做記錄的他坐著就睡著了。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下,田平念又主動承擔了社區各項表格的統計工作。為了保證數據翔實準確,他每天都要隨訪各類患病居民,掌握病情發展、病人去向、具體癥狀等信息。信息統計工作非常繁瑣,很多時候都是他熬著夜做完的。前期社區內病患較少,田平念能隨口說出每個病人的詳細情況,后期隨著病人逐漸增多,他就每天把表格打印出來隨身攜帶。
一次難忘而感動的經歷
在二十多天的高強度工作和經常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的情況下,田平念終究還是病倒了,干咳、胸悶……
那一天,武漢下起了大雪,田平念把社區內現存的病人都安置好后,在下班的路上去醫院做了檢查。沒承想,當場就被臨床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肺部有塊狀感染、病毒性肺炎……拿著從機器里吐出來的CT報告單,田平念只愣了幾秒,旋即思索起了后續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2月18日,田平念轉入沌口方艙醫院。那是一個比較偏僻的物流園區,980名病患分成了12個區,環境雖有些簡陋,生活用品卻干凈整潔,每天的飯菜質量也很高。方艙醫院內,有來自江西、內蒙古、黑龍江、重慶等多地的醫護人員,雖然見不到模樣,但看著他們不太平整的防護服上寫著自己的省份和名字,想著他們離開家人不遠千里來支援武漢,田平念的心里既難受又感激,好幾次都濕潤了雙眼。
帶著這份感動,田平念在配合醫生做好診療的同時,還擔任了沌口方艙醫院臨時黨支部紀委書記。他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協助工作人員發放飯菜、物資,組織病友跳廣場舞,還給來自重慶合川的護士劉洋策劃了一個生日會。方艙醫院的衛生間用水不太方便,田平念經常在夜里悄悄把二十余個大桶接滿水并擺放好,供病友們使用。
因疫情造成恐慌心理,病友們難免有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田平念就經常陪他們拉家常,主動聆聽他們的心聲,盡力幫助解決難題、安撫情緒。有一天,隔離區的李大姐哭鬧著要出院。原來,李大姐的丈夫已因新冠肺炎離世了,只留下15歲的兒子獨自在家。得知這一情況后,田平念等幾名黨員一起研究著幫李大姐想辦法,協助李大姐和兒子視頻通話,教導孩子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還幫孩子解決了生活物資難題。最終,李大姐慢慢冷靜下來,安心在方艙醫院內治療。
在住院的十余天里,田平念過得很充實,也難得踏踏實實地睡了幾覺。讓他最為欣慰的是,其間還收到了不少居民發來的感謝短信,其中不乏以前對社區工作不太理解的群眾。
3月2日,在所有檢查結果合格后,田平念被批準出艙。接到通知的他并沒有馬上收拾行李物品,而是一個人在偌大的醫院里轉了一圈,又感受了一次方艙內涌動的暖流。他深知,這種與千人同吃同住的機會,這種接受全國四面八方醫護人員救助的經歷,在他的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難忘而感動。
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田平念常常感嘆,這次疫情的嚴峻性是自己有生之年都沒有見過的。他未曾想過,像自己這樣一個小小的社區工作者會肩負著這么大的責任,更未曾想過,社區工作者們會發揮出這么關鍵的作用。
200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田平念,自2007年開始進入社區工作。在這14年里,他明白了原來社區工作不只是“調解家庭糾紛、制作宣傳板報”等居民家長里短的事兒;他還明白了原來社區工作是對居民從生到死的全流程服務,這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責任呀!
14年來,田平念曾先后從事過殘聯、團委、民政、黨務等崗位。做團委工作時,他開辦了硚口區第一批青少年暑假托管班,承接青少年在暑假的學習輔導和興趣培養等。他所設計的那些積極向上、內容豐富的課程受到了青少年們的歡迎。田平念堅信,“少年強則國強”,不應該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在起跑線上。
其實,田平念自己也是一位十足的“文藝青年”,他喜歡讀書、喜歡鋼琴,喜歡通過旅行去品味各地的風土人情,性格直爽而耿直。他非常喜歡《平均分》一書中的一句話,“不要把平凡的人生過成平庸的人生”。
“這次疫情,不就是我們平凡人生中的一次嚴峻考驗嗎?我常常會想,我以后的那種信念、信心和意志,該有多堅強!”田平念說。
敲響社區“平安鑼”
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朱張橋
“社區消毒,請關好門窗。”隨著一陣陣鑼響,由社區工作者組成的“平安鑼”巡邏隊,走向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民權街道打銅社區的各個門棟、角落。
自1月20日起,這樣的場景已在打銅社區持續3個多月。“‘平安鑼’在打銅社區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前主要是提醒平安,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就想用這種方式,一方面為居民提供幫助,另一方面也告訴群眾,我們始終與你們在一起。”打銅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倪娟帶著沙啞的嗓音說。因防控期間每天接電話、說話太多,倪娟的嗓子一直沙啞。“現在好多了,前段時間都快發不出音了。”
“用鑼聲告訴群眾,我們在一起”
打銅社區是一個老舊、無物業管理小區。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230棟樓,住著2700多戶、8000多名居民。人口密度大、老人多、困難群眾多,又是開放式小區。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一時間居民慌亂,社區工作人員也壓力巨大。
“剛開始對這個疫情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防、怎么控。”倪娟告訴記者,當時群眾情緒很恐慌,都不敢出門,有的居民還用寬膠帶將家里的門窗縫隙全部封死。
怎么緩解居民情緒?怎樣防控病毒?倪娟想起了沿襲多年的“平安鑼”。
打銅社區位于老城區繁華地段,轄區內街巷狹小曲折、人口稠密,在明末清初時就是銅器業的聚集地,社區也因此得名。復雜的環境和有限的基礎條件,使得社區的平安牽系著代代人的心,“平安鑼”也就應運而生。每天晚上戌時,悠悠的鑼聲就會傳遍社區的大街小巷。“最早的敲鑼口號是‘防火防盜’,后來演變為‘防火防盜,鄰里關照’,并成為宣傳黨的政策、聯系群眾的紐帶。”
想到就做。倪娟帶領6名社區“兩委”、10名網格員、10名安保隊員等組成“平安鑼”巡邏隊,找來消毒液,按比例配兌后,從1月20日起,每天對社區進行全面消毒。“剛開始是每天下午3點-5點進行巡邏消毒,但有居民反映說沒看到巡邏隊,我們就改成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倪娟覺得,只要消毒措施做到位了,肯定會有用。
聽著“平安鑼”,聞著消毒液的味道,居民情緒慢慢穩定。巡邏隊員還收集居民需求,匯總后提供代買代送服務。一支“打鑼隊”成為消毒隊、巡查隊和保障隊。倪娟說:“我們就是想用這種方式告訴居民,社區和你們在一起,我們與你們在一起。”
“我只是想,社區平安了大家才能都平安”
隨著疫情的發展,社區的工作愈加繁重。
從1月23日起,倪娟一直吃住在社區。“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還要解決居民的困難。有很多老人不會用手機買日用品,就得靠我們幫助解決。”倪娟的手機24小時為居民服務,從早到晚,電話鈴聲不斷。“一天要接多少電話?那可真沒法計算。我只知道,每天都在不停地說話,一天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自己都感覺不到。”
2月初,社區幾名疑似人員要按規定轉入隔離點,但他們都有些顧慮。沒有防護物資,倪娟穿著雨衣,戴上浴帽,逐個登門做工作,消除抵觸情緒,并陪著他們到隔離點。“當時也有個別群眾不理解,到隔離點后,還讓幾位親友不停地打電話指責。”
社區一位婆婆中風后一直癱瘓臥床,在疫情防控期間又出現低燒。她的親屬打電話給社區,要求安排車輛送醫院。倪娟趕緊聯系急救車來到社區,因婆婆年齡較大,身體也不好,救護人員要求親屬陪同,但親屬卻因恐懼不愿露面。幾次電話溝通未果,倪娟直接來到她親屬家門口,從上午一直到晚上,苦口婆心地勸說,親屬終于同意在社區人員的參與下,陪同婆婆到醫院治療。
“怕不怕?當然怕呀!但我是社區書記,我不上誰上?”倪娟想,萬一婆婆是確診病例,留在家里,就讓其他群眾多了感染風險。“當時沒有選擇,我只是想,一定要盡力保障社區平安,保障群眾平安。”倪娟一直覺得,社區工作者是為居民服務的,是做好事善事的,群眾一定能夠理解。
從抵觸到配合,倪娟和同事用辛勤工作換來居民的支持。“社區像個家,溫暖你我他。”防控期間,居民自發為社區送來11面錦旗。
“我也是當娘的,就想看著孩子平平安安”
社區有一對小姐妹跟著外婆生活,姐姐16歲,妹妹10歲。家庭條件不太好,一直是社區的重點關愛對象。疫情防控期間,倪娟也重點關注著小姐妹的生活狀況。
一天,這對小姐妹打電話來說外婆生病了,腹瀉,不吃飯。倪娟立即聯系車輛,讓姐姐陪同外婆去醫院檢查。晚上打電話詢問時,姐姐說外婆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倪娟建議馬上到定點醫院治療,但姐姐說自己沒錢。“你不用考慮錢的事,我來聯系醫院先給外婆看病。”姐姐仍堅持不愿送外婆到醫院。“你要想長久陪著外婆生活,就得先給她治病,外婆身體健康了,你們才能好好生活。”說服小姐妹后,倪娟聯系人員將外婆送到定點醫院。
姐姐陪同外婆到醫院,剩下10歲的妹妹一人在家,倪娟主動承擔起照看責任。小姐妹家住在一層,倪娟送飯、送菜、送日用品,每天都要隔著窗戶看幾次才放心。在前期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倪娟經常把分配給自己的方便面、水果、盒飯送給妹妹,抽時間就給她做些鍋貼餃子等小吃,每天安排人員為她測量體溫。“家里環境熟悉,小姑娘生活更方便些,一起到醫院,怕給她留下心理陰影。”
之后,這對小姐妹又按規定到隔離點居住。倪娟一有空就去看望,給她們送食品、日用品。“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她倆經常在晚上給我打電話,說晚上兩人吃了3份盒飯,但現在又餓了。”每次接到電話,倪娟就趕緊買些水果、牛奶、餅干送過去。
早春時節,乍暖還寒。擔心小姐妹著涼,倪娟精心給她們選購了兩件輕薄羽絨服送過去。穿上合適的新衣服,姐妹倆都很興奮,姐姐突然對倪娟說:“書記,我能喊你聲媽媽嗎?”
看著小姐妹,倪娟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我也是當娘的,就想看著孩子平平安安。”
“經過抗‘疫’,我們社區成為一家人”
“至今為止,我已有一個多月沒有和爸爸媽媽見面了。明天就是我生日,我非常想和別的孩子一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我的14歲生日,但是我知道,也能理解,爸爸媽媽在為抗擊疫情做著貢獻。他們守在一線,就是在保護著我,保護著我們這座城市。”
在倪娟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女兒寫的這篇題目為《難忘的生日》的作文,一有空閑,她就會打開看看。在女兒眼中,媽媽做著平凡而又最樸實的工作,每天都在為居民的各種事情忙碌,家人也只能偶爾通過電視節目才能看見她。
“整個城市都在抗擊疫情,每個人都在努力保衛著自己的城市。”倪娟說,家人都比較理解自己。因怕70多歲的父母擔心,她剛開始只是告訴他們要在社區值班,一段時間不能回家。直到父母從電視節目里看到倪娟在一線轉移病人,才明白她工作的情景。“父母都是老黨員,一直在鼓勵我,‘你是書記,這時候就得沖在最危險的地方。’”
家人的理解,居民的支持,愛心人士、志愿者不計報酬的付出,給予倪娟巨大的工作動力。“在物資缺乏時,我們先重點保障困難群眾,其他居民從來沒有反對過;社會捐贈的愛心物資運到社區后,無論多晚,即使刮風下雨,志愿者總是隨叫隨到,連夜將物資分發到每戶居民家中。”倪娟認為,經過此次疫情防控,社區有了很大變化。
居民之間更親了。只要有人在社區網格群里提出咨詢或求助信息,總有人第一時間答復,提供幫助。
相互之間更理解了。以前居民在反映情況得不到回復后,容易出現急躁或指責,現在都能相互理解,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都更加寬容。
正能量更多了。在社區網格群里,有更多居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發布科學防控、復工復產、招工招聘等互助信息。
居民對社區更信任了。以前社區網格群里會出現一些沒有經過核實的傳言,現在偶爾有人轉發這類信息,馬上就有居民反對,勸告要以政府發布為準,以社區公布為準,居民間不能傳謠信謠。
倪娟覺得,經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今的打銅社區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了。
“離居民最近的人”
本報記者 王 堯 通訊員 桂麗霞
鼠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湖北省武漢市。直到近日才稍稍安下心的武漢市江岸區大智街道銘新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葉德添,剛剛經歷完67天的工作連軸轉。睡在社區,守在社區,隨時為6個居民小區、3857戶、1.1萬多人提供全方位保障。這些天,他和他的同事——28位社區干部靠什么堅持下來的?他對記者說:“因為我們是‘離居民最近的人’,是他們最后的、最直面的和可信任的保護屏障,我們必須堅持做好社區所有工作。”
一場虛驚
防控工作伊始,葉德添24小時值守社區,及時響應居民求助,一天撥打、接聽數百通電話,微信步數2萬都是常態。累了,在辦公室的椅子上瞇一會兒;餓了,一碗方便面應付了事。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一旦接到電話,他都會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因為各項事情繁多,有一天,葉德添突然有一些咳嗽,一周過去了仍不見好,一咳就是兩周。他也有些慌了,難道自己被感染了?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去做了檢查,結果一出——病毒性肺炎,讓他長舒一口氣。
為了安全,他索性家也不回。自己在單位一邊輸液治療一邊工作,晚上在社區打地鋪,一直堅守崗位值守。“每天輸液的針都是我自己拔的,這樣能節省時間。”葉德添對記者說。
不打折扣
作為社區書記,葉德添靠前指揮,細心調度下沉干部、物業管理人員、骨干志愿者,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數據排查、分診轉運、社區封控、保供服務等工作。為了摸清底數,他帶領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核查情況,確保不漏一人,每個網格安排20名志愿者,每人包25戶,對居民的病歷、血項、CT片一遍遍排查;帶頭運送確診、疑似病人,確保患者及時入院、切斷感染源;在封控期間,每天組織人員宣傳勸導、排查測溫、消殺滅菌。
社區有一位74歲的老人,身體本來很硬朗,但不幸被感染,唯一的女兒在北京無法返回。2月1日,葉德添反復勸導他去隔離酒店,但他不愿意,有思想包袱。后來,葉德添再次給他做思想工作,這樣拖下去要不得,最終老人同意了。葉德添趕忙安排協調專業車輛轉送,當時武漢疫情已經很嚴重了,多個隔離點都已滿員,葉德添找到第三家隔離點才安排妥當。到了隔離酒店,老人因為身體虛弱不能行走,葉德添沒有絲毫猶豫,背起老人進了電梯,一直把老人背到房間安頓好。令人遺憾的是,因為病情嚴重,老人最終遺憾離世。
后來,這件事讓葉德添也自我反思:“我們社區工作必須到位,既要把防控做到位,對患者的治療也要更早介入。”記者問:“多次接觸確診病人,你又剛剛病愈不擔心嗎?”他說:“我們28個社區工作人員全都接觸過確診病人。雖然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在密閉小空間接觸時我有時也會下意識憋氣,但做事情不能推托打折扣。我們面對病人時沒有想太多,想太多就沒法做事了。”
最見細功夫
“疫情防控考的是我們社區工作者的細功夫!”葉德添說,不僅每家每戶要摸排到位,對獨居、殘疾等轄區各類特殊人群更要關心關愛,提供照料服務。
小區封閉式管理后,為了做好社區居民生活物資保障,葉德添聯系超市制定幾種套餐,既滿足普遍性需求,也滿足個性化需要。共代買50萬余元的物資,5萬余元的藥品,組織人員為每家每戶上門免費送愛心魚、愛心菜。未婚、沒有育兒經驗的他,為了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到超市請教導購員購買尿不濕、奶粉,獲得居民稱贊;夜晚送愛心物資上門,居民會熱心地打開手電筒為他照明,讓他路上小心。
社區有一位視力很差的翟爹爹,兒子在建設火神山醫院,女兒是醫院醫生,老人平時獨自一人生活。“必須照顧好老人!他的兒子女兒都是真正在抗‘疫’一線的人,我們得讓他們安心,他們才能更好地去抗‘疫’!”從此,翟爹爹的日常所需都記掛在葉德添的心上。為了節省時間加快效率,葉德添每次去8樓的翟爹爹家都是左肩扛20斤大米,右手提10斤油……各種物資一次拿上去。買藥、買食品、買生活物資……平均3天就要去一次。
“社區工作者都是‘全科醫生’,平時各種經濟普查、人口普查、送溫暖、搞摸排……各方面的知識都得了解一些,但這次疫情來得兇、來得急,我們28人的社區隊伍靠著很強的團結心和凝聚力,大家完全靠一種精氣神,互相補臺,都想多做一些,從沒考慮后退或者躲避。”葉德添感慨道,“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一個69年、一個79年、一個90年、一個93年四位同事在疫情防控最艱巨的時候向我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通過這次特殊的經歷,他們看到了我們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入黨的主觀意愿被激發。”
疫情最重時期漸漸過去,談到下一步計劃時,葉德添對記者說:“復工復產開始了,我們要想辦法更多更好地做好服務,開放更多的小區值守點和小區出入口,我們多辛苦一些,群眾就更方便一些。”
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發放愛心菜。
本版圖片由武漢市民政局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