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戰“疫”玫瑰別樣紅

時間:2020-04-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翟 倩

  庚子初年,平安喜樂的氣氛被新冠疫情吞噬。寧夏兒童福利院的“媽媽”們,舍小家顧大家,堅守崗位,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猶如朵朵盛開的玫瑰,綻放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

  家庭寄養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部門主任王津——

  被這些孩子需要,我就是幸福的

  家庭寄養是寧夏兒童福利院的一大特色,96名寄養兒童在56戶寄養家庭中感受著家的溫暖,每天定時到家庭寄養服務中心去上課、康復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可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這一切。

  寄養家庭主要分布在永寧縣,屬于銀川市的郊區,寄養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疫情認識不到位。“武漢距離永寧遠得很,哪有那么玄乎?”這是大多數寄養父母的想法。

  “福利院第一時間采取封院措施,孩子們相對安全,但散居在寄養家庭中的孩子們只能靠寄養父母改變意識,周圍人認識到防疫的重要性,才能對他們起到保護作用。”家庭寄養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部門主任王津深深意識到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的重要性,當機立斷組織中心的全體工作人員投入到戰“疫”中。

  她安排為寄養家庭購買發放體溫計和消毒液,在大年初一主動和永年縣民政局聯系溝通協調,為中心領取了次氯酸鈉消毒液原液,并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配置比例。

  民政廳組建“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隊”的號令發出后,她一馬當先,在家庭寄養部第一個報名參加,同時還第一時間動員本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希望通過改善大環境影響寄養家庭父母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認識。

  在口罩萬般緊缺的情況下,她主動跟同學朋友聯系為寄養家庭購買口罩,又冒著風險,自己開車往返于銀川和永寧之間,將物資送到寄養家庭手中。

  每天,王津都會不厭其煩地和寄養家庭通話、視頻,千叮嚀,萬囑咐,“每天按時測體溫2次”“不要外出,堅持家庭康復”“孩子病了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中心值班人員”。可怕什么偏來什么:2名寄養孩子出現發燒情況。王津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向兒童福利院報告,并準備好消毒用品。院里隨即派來兩名醫生,經過仔細檢查,兩個孩子嗓子紅腫、鼻塞,只是普通的感冒,王津這才松了一口氣。

  1月26日,永寧縣出現首例確診病例,疫情形勢逐漸嚴峻。王津積極配合社區居家防范,指導寄養家庭不走親訪友、不參與聚會、不到人員密集的地方、減少不必要的出行等。“兒童福利院對我們也很支持,給寄養家庭送來吃的喝的用的,讓我們少出門,減少被感染的風險。”

  就這樣,王津一心撲在工作上,24小時在中心值守,從1月25日就沒有回過家。她的婆婆罹患癌癥,身體出現衰竭等癥狀,作為兒媳婦,年前本來計劃休息時,為老人做做飯、洗洗衣,盡盡自己的孝心,可如今重擔全部落在丈夫身上,女兒也送到姥姥家代為照看。面對丈夫、婆婆、女兒,她也有內疚,但是想到這96個寄養孩子,她還是毅然參戰:“幸福就是被別人需要的時候,被這些孩子需要,我就是幸福的。”

  特殊教育部副主任于少紅——

  孩子安全就是我們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從我家回到院里,就被杜爸爸隔離了,已經待5天了。在這5天里,我可開心了,有小于老師陪著我學習,陪著我干活……”

  這是寧夏兒童福利院困境兒童小晶寫的日記。小晶很特殊,7歲那年父親不知所蹤,母親因吸毒服刑,兒童福利院成為她的監護人。她在兒童福利院的生活波瀾不驚。今年春節,13歲的小晶回姥姥家過年,2月5日回到兒童福利院時,卻因新冠肺炎疫情,必須接受14天的隔離,由此小晶與她口中的小于老師開始了14天的“同居”生活。

  小于老師全名叫于少紅,是特殊教育部的副主任,也負責學生區的管理,2月5日正好是她當班,“我負責他們的管理,我不上誰上。”出于這種心理,于少紅在與家人作了交代后,就開始了這一段特殊的日子。

  由于小晶能夠自理,于少紅與小晶并沒有同處一室,按規定,只是在消毒清潔、體溫檢測、輔導作業時才會進入小晶的隔離室。“因為小晶活潑好動,在家期間接觸的人比較多,所以醫生建議我,盡量少跟她在一起,但是,看著小晶那雙渴望愛的眼睛,我真的不忍心。”

  隔離開始的第一天,小晶對于少紅有抵觸心理,不交流,不寫作業,整個人很松散。于少紅沒有著急管她,而是陪著小晶圍著屋子慢走鍛煉身體,聊姥姥家的生活、聊爸爸媽媽、聊學校等。很快,小晶接受了于少紅。“當她看到我準備離開隔離室處理一些常規事務性工作時,她會立馬表現出不愿我離開的樣子,并故意拖延我讓她聽寫單詞、洗漱的時間,眼睛里充滿了對陪伴的渴望。看到這,我在心里也默默地對她說:‘放心吧,孩子!我會好好陪伴你,給你一個老師應有的引導與教育,一個母親應有的愛與守護。’”

  出于防護,于少紅穿著白大褂,戴著兩層口罩,在隔離室里消毒、擦拭,陪學習、做運動,熱得渾身冒汗,臉上起了疹子,甚至口罩過敏,但這從未影響她與小晶的交流。

  14天的陪伴,讓小晶改變了很多,她開始合理地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每天寫日記記錄與小于老師的故事,畫畫做手工,幫小于老師干活。“她的改變源于愛,是因為我的愛與關注,讓她有安全感,所以她會在日記里寫著:我太幸福了,我真想多待幾個月呢。”于少紅開心地說。

  2月19日,小晶的隔離期結束了。于少紅也終于松了一口氣,回家休息了14天。3月17日,于少紅的當班日,迎來了回院的小瑞,面臨再一次隔離,于少紅又一次主動請纓:“我有經驗,還是我來吧。”

  小瑞是烈士遺屬,今年20歲了,在上大專,學習面點制作,在她與于少紅一起“同居”的日子里,同樣聊了很多,“最長的一次,我們一直聊到凌晨2點半。聊她的父母、她的姨、她未來的規劃、她的學習,很多很多。給我的感覺,她也同樣是個敏感缺愛的孩子,這可能是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共性,我們在面對他們時要付出更多的愛與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猶如父母般的關心和呵護,才能讓他們身心更健康。”

  經歷兩次隔離的于少紅收獲了孩子們的信任與愛,她與孩子們的心貼得更近了。有人對她豎起了大拇指,她卻說:“作為兒童福利機構的一線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守護好機構的孩子,孩子安全就是我們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醫務部護士長、副主任護師萬靜——

  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萬靜作為醫務部的護士長,有著自己的職業敏銳性。

  1月22日,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發布后,萬靜迅速安排醫務部護士分工負責院內消控工作,并主動投身到院內疫情防控具體措施的制定中。

  “作為醫務部,制定消毒規范、流程是我們應有的責任。”為此,在兒童福利院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小組時,她主動承擔了小組工作職責制定、醫用物資準備、隔離室設置及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并將護理單元、醫療區、隔離室、洗衣房和食堂五個兒童福利機構重點區域消毒規范編寫成拍攝腳本,協助拍成視頻發放給全區兒童福利機構,以供參考。

  民政廳組建“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隊”的號令發出后,她在醫務部第一個報名參加,同時動員本部門的醫務工作者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我沒想那么多,既然有需要,我就時刻準備著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她心系武漢,情系疫區,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個人通過寧夏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武漢疫區捐款1萬元,并積極聯系為院里捐贈1000只一次性醫用口罩。當問到她為什么這么做時,她說:“看到電視上武漢的情況,心里有觸動,不做點什么覺得對不起他們。其實,現在有些后悔,當時捐少了。”

  當院里啟動全封閉在崗工作機制后,萬靜又是第一個主動報名,請纓投身一線。她有兩個孩子,老大10歲,老二3歲,雙方父母不在身邊,愛人長期在外工作。萬靜面臨著要將兩個孩子單獨留在家中。“老大只會做方便面,他們吃了兩天的方便面后,爸爸趕回來了,我就放心些。”雖然萬靜說得很平靜,但大家都明白那兩天對于她的煎熬。

  院長杜勇知道她的困難,曾跟她說過:“要不你回去吧,我找人替你。”但萬靜拒絕了:“這么多天如果不在單位,我放不下心,放不下這些孩子。國家有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醫務工作者,這個時候不帶頭,不擔當,那還是共產黨員嗎?我不能拖大家的后腿。”看似嬌小文弱的萬靜,在她身上卻讓人看到了什么是“擔當”,什么叫“責任”。(重慶市萬州區兒童福利院供稿)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2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