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民政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制度為統攬,大力開拓創新,著力突破發展,全力持續推動,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實現了新突破,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上取得了新成效,在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上獲得了大提升,廣大民政服務對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長。
織密社會兜底網,基本民生保障更加堅強有力。全面落實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扶盡扶兜底保障政策。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423.3萬人、48.5萬人,全省農村低保標準低限提高至每人每年4200元,150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兜底保障。全省性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共投入14.6億元參與脫貧攻堅,47萬人(次)受益。實施社會組織參與深度貧困縣“種子基金”項目63個。為涼山州“一村一幼”幼教點募捐善款和物資共計1498萬元。在涼山州實施“索瑪花開”項目,免費治療貧困家庭白內障患者2000例。
聚焦回應群眾關切,基本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調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低限不低于當地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3倍。臨時救助20.3萬人(次),救助流浪乞討人員近10萬人(次)。殘疾人“兩項補貼”惠及120余萬人。實施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5000戶,繪制農村養老服務地圖,舉辦第三屆中國(四川)國際養老服務業暨養老產業博覽會,簽約金額92億元。為9.59萬名兒童落實監護責任人,2500名孤兒享受“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建設農村公益性墓地50處。完成新中國成立以來婚姻登記信息補錄工作。
注重發揮協同作用,基層社會治理不斷創新發展。射洪縣撤縣設市獲得國務院批準。審慎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清理不規范地名3931條、標準化處理3204條。指導5.2萬多個村(社區)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4.5萬個村(社區)建立紅白理事會。鞏固提升社會組織黨建“兩個覆蓋”。推動在16個重點領域成立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134家行業協會商會全面脫鉤。啟動“四川慈善大講堂”“慈善月”募集善款8673.8萬元,惠及群眾36.51萬人(次)。全省預計銷售福利彩票 95億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4.8萬人。全省實名注冊志愿者752萬余名,志愿團體2.9萬多個。
成都 充分發揮居民自治作用
深入推進基層民主協商,指導村(社區)通過自治程序自下而上遵照民意開展公共事務,全市99%的村(社區)完成在村(居)委會下設立紅白理事會的選舉組建工作。引導居民成立社區社會組織。全市100%的村(社區)制定居民公約、村民公約。每年安排列支2000萬元資金實施社區營造行動。全市社區營造行動覆蓋89%的城鄉社區。創新多方力量參與,每年安排3500萬元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建立25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支持社會力量組(籌)建社區基金會,全市申請注冊社區基金會15家、成立社區基金598支。
自貢 社會救助“精準施保”
自貢市針對3萬多重病患者因家庭收入超標而徘徊在低保邊緣的問題,出臺《關于做好重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創新實行“三三三”社會救助工作法,即征求三方意見建議:深入基層訪問題、主動匯報求支持、協調聯動增合力;創新三種救助方式:重病患者以單人戶施保、艾滋病患者主動救助、臨時救助審批權全面下放;解決三個瓶頸問題:著力阻斷因病致貧返貧、有效防止特殊群體“漏保”“脫保”、實現全覆蓋兜牢應急線。該政策實施4個月來,已惠及2966人,預計可惠及1.9萬人,每年新增低保金支出5700萬元。
攀枝花 打造鈦材康復輔助器具生產基地
攀枝花市圍繞“釩鈦、陽光”全力打造“全國首家以鈦材為原料的示范性康復輔助器具生產基地”。依托西區格里坪工業園區,科學規劃并建成攀枝花康復輔具產業園。引進臺灣德林義肢康復器材、北京三帝打印康復輔具裝配中心等一批康復輔具企業。爭取到午躍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萬套鈦金屬康復器具精深加工項目資金120萬元、大數據項目資金100萬元;“鈦及鈦合金材料應用于康養康復產品的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批攀西試驗區第四批重大科技攻關專項資金2700萬元。
瀘州 “三個三”破解養老服務難題
瀘州市采取“三個三”舉措著力破解養老服務難題。構建“三大體系”,集中力量構建“1+N”政策體系、全覆蓋服務體系、醫養結合體系;探索“三種模式”,采取標準化打造機構養老、嵌入式發展社區養老、融合式推進居家養老;著力“三類保障”,通過強化社會全要素保障、構建多位一體人才保障、拓展保險金融保障,切實破解要素缺失難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養老機構204個、農村幸福院303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394個,開發養老床位3.3萬張。培育出“小螞蟻”“康樂佳園”等養老品牌。
德陽 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兒童關愛保護
德陽市出臺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實施辦法,培育兒童服務類社會工作服務機構36家,將兒童關愛保護類社工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鼓勵支持和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承接政府購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服務。今年以來,全市已投入資金210萬元,實施慈善資金孤兒成長教育基金項目、兒童關愛保護服務項目、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等68個,開展文化輔導、救助幫扶、心理疏導、法制教育等幫扶活動412場(次),服務兒童2.8萬人(次)。
綿陽 激發社區工作人員活力
綿陽市委、市政府出臺《“三化一型”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并在涪城區、游仙區、江油市、高新區、經開區、科創區率先試點。建立了明確的社區專職工作者進入途徑、職數核定標準,“四類十二級”薪酬待遇體系,用待遇激勵人、事業鼓舞人、氛圍影響人,鍛造專業、穩定、有情懷、能擔當的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科學化水平。2019年,市財政落實配套資金120余萬元專項用于社區專職工作者薪酬增量補助。
廣元 “訂單式”關愛未成年人
廣元市探索由未成年人“點單”,未保中心“配單”,集合社會力量“接單”的“訂單關愛”模式,為未成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從法律援助、親情陪伴、心理疏導等方面制定“小學版58個、中學版64個”服務清單,聚集專業人才1500余人,開展服務活動近200次,輻射所有未成年人。實施周六周日+暑假寒假“2+2專業救助計劃”。組織留守兒童赴滬、浙與父母團聚過暑假。500余名農村留守兒童參加研學夏令營、冬令營。開設“知心姐姐信箱”傾聽未成年人心聲,累計處理信件500余件,物資幫扶220人(次),心理疏導600人(次),法律救助95人(次)。
遂寧 人人可慈善 生活更美好
在歷次發布的“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中,遂寧市均位于全國前列,連續三屆獲得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七星城市”。全市通過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志愿者超過51萬人,實名注冊率超16%,年慈善服務時間超過40萬小時。形成“1+3+N”遂寧慈善模式,即政府主導,聯動社會組織、企業和市民三方,推動“幫困助學” “關愛留守”“農民工關愛”“希望芋禾”“助脫貧、公益行”等N個公益項目化實施,資助貧困學生9萬余名,關愛“三留守”對象12萬余人。359家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活動,幫扶貧困群眾3.52萬人。
內江 “三到位”強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
內江市通過“三到位”強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告知到位,按受咨詢時主動告知登記條件和辦事指南,批準成立后主動將注意事項、常用法規文件、監督管理職責分別書面告知社會組織及業務主管單位。培訓到位,就社會組織黨建、行業協會商會收費等內容對社會組織負責人進行了培訓。監管到位,對12家行業協會商會收費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制定了社會團體換屆選舉流程,各社會團體在業務主管單位指導下全面開展會員自愿入會、按期換屆、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按章程活動等方面的自查整改。
樂山 多舉措關愛保護未成年人
樂山市在省內率先出臺市級未成年人保護規范性文件《樂山市未成年人保護辦法》,建立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工作機制。樂山民政與“壹基金”合作,在省內首創“公益基金+政府資金+社會眾籌”資金聚合模式,建設8個社區兒童服務站,每個站點給予三年共32萬元運行經費。采取“三社聯動”模式,依托兒童服務站,為社區及周邊留守、流動、困境兒童無償提供課業輔導、興趣培養、個案幫扶、心理輔導、安全教育等差異化關愛服務。一年來,發動志愿者1600多人(次),惠及兒童20584人(次)。
宜賓 創新居家社區服務模式
截至2018年底,宜賓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18%。宜賓市聚焦老年人服務需求,積極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在國家第三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成果驗收中爭創“優秀”等次。市財政三年安排試點專項資金6600萬元,打造宜賓市老年康復中心、大地坡社區康養站、淯江社區老年服務中心等示范性項目30余個。因地制宜探索出“四方合約”農村互助養老、“市區一體化”康養融合、“黨建+養老”等特色鮮明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模式。
涼山 編牢織密兜底保障網
涼山充分運用“兩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回頭看成果,深入開展農村低保動態調整、復核認定,新納入農村低保7.64萬人,確保“應保盡保、應兜盡兜”。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確保保障標準高于國家扶貧線。對農村低保中的重病、重殘患者給予不低于低保標準10%的分類救助金,1.68萬特殊困難兒童納入“低保+省級定額補貼”的保障體系。深入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嚴厲處置了一批農村低保領域突出問題,涉及資金223.6萬元,救助資金通過惠民惠農資金“一卡通”監管平臺發放率達100%。
廣安 整合資金 提高救助效益
廣安市開展城鄉低保標準并軌試點和困難群眾家庭特別救助試點,3.94萬支出型貧困家庭享受低保。聚焦“最困難、最貧弱”群體,創新養老保險代繳制度和殘疾人幫扶制度,建立戶籍人口“1元”備用金制度,將臨時救助資金與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整合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補助資金,提高資金救急解難效益。針對“搞形式、走過場”現象,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重點整治農村低保領域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近年來累計追繳資金65.8萬元,查處并通報典型案例8個,處理15人。
達州 拓寬社會組織黨建路徑
“一個標準”建組織,采取單獨建、聯合建,新建社會組織黨組織20個。“雙向融入”搭班子,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負責人擔任黨組織書記,中層干部競聘時優先從黨員職工中選拔。“三向培養”壯隊伍,推行把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黨員骨干培養成中層管理人員。“四項保障”強基礎,落實至少1名專(兼)職黨務工作者和1名黨建指導員,發放黨建工作補助經費。“規范活動”促發展,明確黨組織績效考核項目、黨組織書記績效考核項目,黨建指導員績效考核項目,細化黨建工作目標,規范黨建活動。
巴中 抓實城鄉低保 兜牢民生底線
巴中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第十四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第十七次全省民政工作會議精神,努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貧弱群體為依托,全力抓實低保工作。目前,全市保障低保對象16.5萬戶38.6萬人,戶均保障2.34人,低保覆蓋面10.4%,農村低保對象14.06萬戶33.37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14.8萬人,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雅安 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
落實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的投融資、稅費、人才、土地等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醫養結合型和養護型養老機構,滿足不同消費層次老人養老服務的需求。2所中職學校開設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組織參加全省養老機構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培訓300余人(次)。開展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對全市31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情況進行督查,推動建立規范達標的機構管理、膳食衛生、入住評估等養老服務行業標準。
眉山 全面推進綠色殯葬改革
眉山市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市”,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聚焦規劃編制、公墓建設、生態安葬、生態修復、移風易俗“五個關鍵”,高標準制定《眉山市殯葬改革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2019年,創新建設36個綠色生態鄉村公益性公墓,到2021年鄉村公益性公墓將覆蓋全部行政村。強力推動2600余座零散墳墓治理,實現了不見墳頭見綠化的目標。火化推行力度持續加強,免除基本喪葬費,火化區火化率達96%。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營造濃厚綠色殯葬新風。
資陽 創新城鄉社區多元協商方式
資陽市突出協商工作“四化”特色,推動城鄉社區多元協商深入開展。過程合法化,邀請社區法律顧問對社區擬組織開展的協商活動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和政策把關,確保合法有效。程序規范化,嚴格規范社區協商議題受理、表決方式、事項實施等程序,有序推進工作開展。參與多元化,拓寬協商組成人員范圍,注重協商委員會成員推選、協商主體確定、監督評審成員組成的多元化參與。形式多樣化,普遍建立議事會、對話會等多種協商模式,探索出民情民意懇談會、社區茶館會議、居民決策聽證等形式,推動城鄉協商與信息化融合。
阿壩 強化困境兒童人文關懷
阿壩州積極探索困境兒童幫扶新路徑,推動兒童救助各項措施落地落實。以摸清底數為基礎開展困境兒童大排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建立和落實常態化走訪慰問機制,營造全社會關愛困境兒童的良好氛圍。以兜底救助和專項行動為著力點,保障困境兒童基本生活,強化困境兒童人文關懷。以拓寬幫扶機制抓手,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助力兒童幫扶,主動對接中國SOS兒童村,實施“異地養育”,開啟民族地區困境兒童“幫養教”新模式。
甘孜 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制定出臺《甘孜州社會救助實施辦法》《甘孜州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州縣城鄉低保配套資金自然增長機制。嚴格依法依規開展復核清理,實行低保對象動態管理,全州城鄉低保對象由2016年普查前的28萬余人減少到目前的16萬余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350元。同時,將城鄉低保資金納入惠民惠農“一卡通”發放,全州辦卡率達99%。
南充 積極探索“四治一公約”鄉村治理新模式
共治強基。采取“1+1+N”輪流坐班的形式,變群眾跑路為干部跑腿,實現小平臺運作,集約化管理。法治為綱。創新“鄰里警務”模式,構建“地面騎警+空中巡邏”立體治安防控屏障。廣泛開展以法治為主題的“大喇叭響起來、宣傳隊演起來、夜校辦起來、文化墻建起來”的法治宣傳。自治固本。組建民間自治組織,建立“議事協商會”,實現群眾的事群眾管、群眾議、群眾辦。德治潤心。建設“兒童樂園”、“愛心書吧”,廣泛開展德育、愛國系列戶外講座,開展文明家庭、道德之星、好兒媳、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公約共守。把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納入村規民約,形成“我制定、我認可、我承諾、我執行”共識。(本版文/圖由四川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