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奮力奔跑追趕超越
2019年,陜西省民政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根本動力,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重要契機,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強民政基層基礎,扎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推動全省民政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全年累計下撥中央、省級民政事業經費95.05億元,實施民政項目2732個,惠及全省870多萬民政服務對象,有力服務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聚焦脫貧攻堅 筑牢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線”
以織密農村低保兜底、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救急解難、殘疾人社會福利、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六張兜底保障網”,實施加強貧困地區農村自治組織建設、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匯聚公益慈善和社會工作人才力量、強化民政公共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四項助推脫貧攻堅行動”為抓手,將兜底保障各項政策進行整合,打出政策“組合拳”,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少一人”。
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修訂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規程》,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規定程序全部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對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實施“漸退幫扶”“分類施保”政策。2019年以來,累計下撥中央、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68億元(其中,安排深度貧困地區補助資金15億元),保障城鄉低保對象47.15萬戶107.86萬人,其中,城市低保對象11.99萬戶22.29萬人、農村低保對象35.16萬戶85.57萬人;保障未脫貧建檔立卡低保對象14.06萬戶34.65萬人,未脫貧建檔立卡特困人員10.26萬人,占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總人數的58.8%。從2019年10月1日起,將農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標準從每人每年3990元提高到4310元,持續穩定高于扶貧標準。
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救急難”作用。推動全省1312個鄉鎮(街辦)全部建立臨時救助儲備金制度,實現鄉鎮(街道)直接審批,將所有遭遇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基本生活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和個人全部納入臨時救助范圍,累計發放資金4.15億元,實施臨時救助45.7萬人次。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安排資金1.08億元,按照每人每月30元的標準,向全省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發放3個月價格臨時補貼。安排資金3.91億元,向全省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發放取暖補貼,確保困難群眾溫暖過冬。
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關愛保護體系。通過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兩種方式,將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的城鄉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依法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全省已建成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454所,3.3萬名城鄉特困人員實現集中供養。落實了全省9.5萬名分散供養城鄉特困人員的照料護理及監管責任。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動員232家省級社會組織組建12個扶貧合力團,采取“多對一”的方式,助力11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4億元。引導8058家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42.26億元,幫扶困難群眾53萬余戶。動員各級慈善組織募集慈善款物5.63億元,面向困難群眾開展精準幫扶。全省260萬名注冊志愿者和1.62萬名專業社工常年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幫扶、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等救助服務。
聚焦特殊群體 努力增進民生福祉
創新開展兒童福利與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省、市、縣三級全面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項目實施細則》,將兒童福利政策普惠到成年孤兒,幫助940名孤兒圓了大學夢。全面建立縣有兒童審管員、鄉有兒童督導員、村有兒童主任的未成年人“三級保護網絡”,下撥中央、省級資金2.6億元,全省14.02萬農村留守兒童、16.44萬困境兒童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福利機構供養孤兒、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000元、800元,提高到1400元、1000元。
扎實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臺賬,實現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共享和動態管理。完善農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訪制度,開展村干部和留守老年人“一幫一”互助關愛活動,定期探望留守老年人,做好留守老年人關愛幫扶工作。全省48.6萬名農村留守老年人全部建立信息臺賬,并納入關愛服務體系。
推動殘疾人社會福利工作健康發展。明確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對象標準,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4.9億元,惠及全省96.3萬重度殘疾人和困難殘疾人。實施“民康計劃”和“福康工程”,免費為全省城鄉困難殘疾人安裝假肢、矯形器等各類康復輔具。下撥中央、省級福彩公益金930萬元,資助建設11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項目,補齊精神衛生康復體系短板,有效預防精神障礙患者致殘致貧,促進患者家庭減輕負擔、精準脫貧。
著力開展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充分發揮救助管理工作兜底線、救急難作用,及時救助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截至目前,共救助各類求助人員43592人次, 其中,在站救助39413人次,站外救助4179人次。
聚焦群眾關切 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水平
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密集推出建設“15分鐘城市養老圈”、“時間銀行”助老服務、“智慧養老”、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等20多項措施。圍繞破解城市養老問題,突出抓好社區養老等養老服務扶持政策落實,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養老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4000個農村互助幸福院,累計達到10132個,覆蓋60%的行政村,全省674萬老年人基本實現“老有所養”。
基層治理體制不斷創新。持續整治“村霸”,強化督查督導,嚴把換屆選舉政策關、法律關、標準關,全省17017個村委會如期完成換屆選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83%。以“四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人才、社區志愿者)示范縣(區)創建為抓手,積極探索創新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建成省級標準化示范社區208個。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73億元。其中,支持建設了146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城鎮社區服務站632個。眉縣、潼關縣、西鄉縣被民政部評為“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縣”。
大力推行困難群眾殯葬救助。殯葬救助是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省財政每年列支1097萬元,對城鄉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流浪乞討人員、無名尸體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給予每人1000元殯葬補助,這一惠民政策已覆蓋全部困難群眾。同時,對群眾關心的“豪華墓”“天價墓”“活人墓”等殯葬領域亂象進行集中整治,依法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問題。
扎實推進民政福利園區建設。對規模小、分布散的民政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合理整合,統籌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流浪救助等服務功能于一體,建設民政福利園區,打造民政公共服務綜合平臺,開展集中管理和服務。目前,全省有48個縣(區)已建民政福利園區,固定資產達168.6億元,從業服務人員43.2萬人。
深入推進區劃地名界線管理。2019年,子長縣撤縣設市,全省縣級市從3個增加到6個,有效緩解全省縣級市數量少且分布不平衡的問題,優化全省小城市布局。按時完成8條省界、18條市界、184條縣界聯檢工作。歷時四年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共普查地名近40萬條。在全省開展地名清理整頓工作,清理各類不規范地名130個,進一步提高地名命名規范化水平。
在抓好民政重點工作的同時,陜西省民政廳還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扎實開展廳系統和廳管社會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刻汲取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設別墅問題教訓,深入推進“講政治、敢擔當、改作風”專題教育;從嚴抓班子、帶隊伍、正風氣,黨對民政工作全面領導的要求得到有力落實,民政干部政治覺悟、思想作風、紀律意識明顯增強,風清氣正、心齊勁足、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全面形成。(本版文/圖由陜西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