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點亮困難群眾每一天
張子龍
當時間的指針悄悄地指向2020年,回首2019,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中“我始終惦記著困難群眾”這句話,一直在溫暖著全國人民的心。山東民政人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勇做新時期泰山“挑山工”,深化“陽光救助,溫暖救助”理念,把政策落實到群眾心坎上,把滿意寫進群眾的笑容里。
這一年,山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總結過去十余年山東多地探索與經驗,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出臺了《關于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指導意見》,率先提出了全面統籌社會救助體系的方案,努力把困難群眾的保障網織得更有密度。
這一年,山東深化社會救助綜合改革,既有面上的收獲,又有點的綻放,一批創新成果呈現。民政人用改革的銳氣披荊斬棘,用改革的動力驅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用改革的成果紓解為群眾服務的痛點、堵點和難點,讓社會救助改革更有深度。出臺社會救助“放管服”指導意見,率先全面試點下放社會救助審批權,讓救助服務與群眾近點、再近點!救助審批時間壓縮到20天以內,做到“雪中送炭”,社會救助更有速度。
這一年,我們關注“最脆弱的人”,呵護他們不完整的生活,對分散特困供養人員實施“五有”(有照料護理協議、有定期巡訪、有照護標準、有動態管理、有應急預案)關愛,分散特困人員的家變得更潔凈,院子里多了一些“紅馬甲”,有困難的時候會有人幫辦,節日的桌上會有熱氣騰騰的水餃……記得,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上郝峪村聘請了一位失獨老人為一位分散特困人員鄰居服務,兩位老人成為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青島市試點實施“心理救助”項目,給它取了一個溫暖的名字叫“小桔燈”, 希望用愛點亮困難群眾心中的“小桔燈”,用愛給予弱者前行的光和力量。在此基礎上,“陽光心語”等一批姊妹項目應運而生。在博興,一位年輕低保對象沒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陽光心語”幫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我們在很多困難群眾的家里都會看到真誠的笑容和期待的眼神。一位失明特困老人在敬老院里喜結連理,拉著我們的手,請我們吃喜糖,高歌《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去一個山區探訪一位90多歲的低保老人,她雖然不會用華麗的語言感謝我們,但是她堅持要沿著崎嶇的山路送我們一大段路……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提到“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我們懷揣夢想奔跑,用努力點亮夢想!展望2020年,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們民政人盡銳出戰,風雨兼程,帶著責任奔跑,一起做困難群眾的筑夢人,用愛點亮困難群眾的每一天。
一個都不少
丁時偉
2019年,在湖南醴陵,全市468家社會組織的專業社工及社會志愿者,主動將參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困境兒童、關愛高齡老人系列行動變成一種常態。這一年,醴陵市90歲以上老人2781人、空巢老人4.8萬人、失能老人2.9萬人;在冊留守兒童4250人、困境兒童3571人,一個都不少的納入保障。
這一年,每逢周末以及重大節假日,醴陵市益愛志愿者協會、九八公益、市心理協會等眾多社會組織都會自覺行動,分頭深入全市偏遠學校、農村敬老院、困境兒童家庭等地,開展一系列送溫暖、送健康活動,為這些學子及老人贈送書包、棉衣等愛心物資,并與他們開展游戲互動,提供心理疏導和生活幫助,緩解其心理壓力,切實讓弱勢群體感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溫暖。
2020年,醴陵市將著力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保障制度,進一步探索頗具醴陵特色的“三社聯動”服務形式,持續引導社會力量精準開展關愛幫扶行動,為他們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關愛服務,確保兒童健康快樂成長,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說說我們“鄭周大院”
李新偉
2019年,對于“鄭周大院”——鄭州市兒童福利院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這一年,在這里發生了很多開心的事情!
最開心的莫過于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院長媽媽”的李燕,榮獲了民政部最高榮譽“孺子牛獎”。今年4月,李燕院長有幸參加了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親切接見。她站在領獎臺上動情地說:“這個獎不是我個人的,它屬于全體鄭兒福人,屬于那些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每一位職工。”
6月份,她再次赴京參加了民政部舉辦的“學習總書記重要指示 爭做新時代民政孺子牛”主題宣講,還受邀到河南省民政廳、鄭州市民政局作報告。尤其是為慶祝建黨98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鄭州市直工委舉辦的“紅色故事會”上,我們又以情景劇的形式把李燕的先進事跡搬上舞臺,充分展現了鄭兒福人“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的高尚情懷和“大愛、奉獻、實干、開放”的時代精神。
回憶起十多年的“兒童福利生涯”,在4600多個日日夜夜里,她用一顆滾燙的心撫慰著“折翼的天使”,為孩子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從2008年開園至今,先后有4500多名孤棄、困境兒童在這里學習生活,1200多名孩子圓了“回家夢”。
直到現在,她還能清楚地記得每個孩子的一切:小白德背著書包走進學堂的時候,社區女孩小蕊臉上重綻笑容的時候,豆豆重新站起來走路的時候,小金撲到媽媽懷抱的時候……
正是緣于此,在李燕的倡導下,“鄭周大院”辦起了全省社會福利機構第一家特殊教育學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覆蓋全員、門類齊全的特殊教育體系,開設數學、語文、科學、陶藝、繪畫等20多門課程,主動接納了一批社會上的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同時,還成立了義務為困境兒童和家長提供交流服務的平臺“藍手杖家長俱樂部”,成員達400多戶,先后救助過上千名孩子。推行“專業社工服務模式”,把社工融入到兒童養育、醫療、康復、教育及困境兒童保護中,社工隊伍也在逐步壯大中,目前持證社工人數達53人。
此外,“鄭周大院”的育人環境也越來越美:四季常青,三季花香,漂亮的大房子,繁茂的林木,青青的小草,嬌美的小花……孩子們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幸福成長、快樂奔跑。
多年來,“鄭周大院”的人們始終保持奮斗之姿,以“大愛、奉獻、實干、開放”精神,始終不渝守初心、擔使命,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陪 餐
陳 偉
2019年,山東省昌邑市聚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從“陪餐”這樣的日常事入手,采用民政干部不定期自費到敬老院陪餐、政府購買服務組織志愿者到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家中陪餐的方式,創新“體驗式監管+嵌入式服務”,督促敬老院管理服務質量提升,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溫情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覆蓋全市特困人員。
5897個“小愛”
費紫葳
2019年,江蘇省昆山市慈善總會開展了“愛心智能儲蓄罐” ——“小愛”項目。只要將硬幣或者紙幣投入“小愛”儲蓄罐就會自動累計次數,漸漸露出“笑臉”,用語音鼓勵孩子的捐贈行為,推動了慈善文化進校園。每個儲蓄罐都有專屬二維碼捐贈通道,記錄孩子的每一次愛心奉獻。目前,已有5897個“小愛”被全市中小學生認領。
現實的抉擇
王 惠
初冬時節,空氣中夾雜著絲絲涼意。午后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更添了一份寒冷。許是大雨澆滅了人們辦事的熱情,相較于上午,婚姻登記大廳中冷清了許多。
我起身去倒水,這時候門開了,進來兩位老人,互相攙扶著往里走。我趕忙迎上前去。
“您好,請到這邊來。請問您辦理什么業務?”我的同事先開了口。
老人在門口定了定神,看著我們欲言又止。最終老大娘開口說:“姑娘,我們……我們……辦分手需要哪些手續?”老人說著攙扶著老伴走到我們面前,眼眶里閃爍著淚光。
“兩個人都同意離婚嗎?離婚協議書有沒有準備好?還需要你們的身份證、戶口簿……”
“姑娘,說出來不怕你們笑話。孩子不讓我們在一起,不分手,我們連家也回不了。分了,我們還可以自己回自己家。”老大娘說罷眼淚便流了下來。老大爺倚靠著咨詢服務臺,握緊了拳頭,整個人激動得有些顫抖,想要說些什么,又無奈地背過臉去。
“老頭子,你別激動,我扶你到旁邊的凳子上坐一下,待會兒我泡藥給你喝。”安置好后,老大娘又折了回來,“姑娘,能不能把材料再跟我說一遍,我來記一下。”
“好的,這邊有一個材料清單,您可以看一下,按照清單準備就可以了。我看您和大爺感情挺好的,為什么一定要離婚呢?我們國家提倡婚姻自由,子女是不可以干涉父母的婚姻的!況且,你們感情那么好,孩子都看不到嗎?為什么一定要你們離婚呢?”對于這對老夫妻的遭遇我有點憤憤不平,終于忍不住發問。
“唉……我們是重組的,一起生活十幾年了,孩子早就知道我們領了結婚證,不同意,也沒有堅決反對。這些年,我和老頭子一直跟我兒子住在一起。這兩年老頭子身體不好了,都是我忙前忙后的。兒子怕拖累就要我跟老頭子離婚,我不同意,就被他趕了出來。他的子女也不肯接受我,說我們離婚了才讓他回家。現在我們實在沒有地方去了,把離婚證辦了我們才能各自回自己的家,我們已經走投無路了……唉,人老了,到哪里都是拖累,何況還生了病……孩子們也有難處……十幾年的感情,最終也還是只能分手……”說著說著,老人哽咽了,淚水再次模糊了眼睛。
憤怒和安慰的話語像是卡住了一般,怎么也說不出來,我的內心受了重重的一擊,很久無法緩過神來。這一年,在這婚姻登記大廳中,我見過盛裝打扮前來登記的小情侶,見過爭吵不休、感情破裂的中年夫妻,見過喧嘩的,見過寡言的……他們大多自己主宰著自己的婚姻,因愛結合,愛盡分離。而最令人驚詫乃至痛心的莫過于受著現實壓迫最終走向陌路的,就如同這對老夫妻的遭遇。
“為什么相愛的人不能夠在一起,偏偏換成了回憶?”這是一首老歌里的歌詞,用來形容此種難以抉擇的窘境再合適不過。而造成這一窘境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個別人的冷漠以及對于婚姻自由制度的蔑視。當今社會,婚姻自由已是無人不知的真理,卻在現實面前遭受著種種阻礙。我們的婚姻自由制度縱然是我們的堅強后盾,然而婚姻自由的真正實現仍需要全民意識的增強,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同理心,如此才能讓相愛的人不被現實寒了心;另一方面則與養老醫療服務方面的欠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養老醫療等方面兜底工作的不完善導致了老人退無可退,甚至連抉擇的權利都沒有。好在當下民生托底工程、養老醫療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未來可期!
我堅信,不斷完善的兜底服務必定會提供給人們更多在面對現實壓力時作出正確抉擇的勇氣和底氣,必有春暖花開、自在人生!
點燈熬夜
姚 廣
“民政部門無小事,在這里工作,能最直接、最深刻地感受到各類服務對象的酸甜苦辣。”一位民政老前輩的經驗之談,至今仍記憶猶新、感同身受。
歲月倏忽過,往事成已矣。從事民政已十余載,做過基層單位的財務、人事、社區治理工作再到現在的辦公室文秘崗位,算是小有閱歷。辦公室直接服務領導,出思路、出材料,“零差錯”服務決策責無旁貸,但相比于業務工作,辦公室工作又瑣碎到“一地雞毛”,瑣碎到再“大塊頭”的材料。正因如此,點燈熬夜、靜心凝思是這個崗位的常態。
閱歷民政,時間告訴我,這是一個民生優先時代。民政工作聯系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謂領域不多。所以文不掩大愛,理不護短長,撥冗前行中,民政的文字材料越發需要高標準、嚴要求、深把握,民生的字里行間越發要有思想、有溫度、有力量。前輩們也說,辦公室的文字材料工作不好干,想干好就得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煎熬,就得較真地研究,縝密地思考,日復一日;趕上讓寫“急難險重”的突擊性材料,加班熬夜也是常有的,而工作后的快樂可能只是大家的一句認可或自我的一個滿足。就這樣,文章筆上走,過往心中留。或許,我還沒有耄耋之智,尚不能大筆如椽,然手撫鍵盤,亦是一種磨煉,但凡用心,相信能力便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民政”二字厚重,閱歷不深不可讀也!沿著前輩的足印,我渴望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寫作者,織字為夢,傳遞更多有力量的聲音,為民政畫龍,為思想點睛!
提 升
趙志偉
時光荏苒,從事福利事業已有十余載,見證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社會福利院的新址搬遷、整改壯大。回首2019,感動和收獲并存,思想修養與業務能力同步提升。
這一年,呼和浩特市社會福利院黨總支組織全體職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以指示定方向,積極主動求發展,旗幟鮮明講政治。
這一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院長牽頭聯動,各科室積極配合,養老護理補貼已按時足月發放到職工手中。我明白,這不僅是職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財力保障,更是政府暖民慧民之舉。
這一年,福利院以巡查整改為契機,健全完善院內各項規章制度,以標準化建設為模板,規范服務流程,嚴格服務水準。與此同時,我的專業知識也有了新的提升,順利晉級專業技術八級,還順利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A線。
這一年,付出才有希望,明天更美好!
決不退縮
陳孟輝
對于一名基層民政干部,2019年雖無轟轟烈烈,但回首過往仍感懷不斷。留守老人言不盡的感恩、留守兒童臉上洋溢的歡樂、留守婦女養老帶小堅毅的步伐……不需要華麗的詞匯去講述,卻像一部生動的影片,不時浮現在我眼前。
2017年底,我從信陽市民政局機關派駐到新縣箭廠河鄉戴畈村任第一書記,本以為多爭取點項目資金就能完成任務,未承想在走訪中,如何破解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也因此讓我的駐村經歷變得不同尋常。
面對復雜緊張的脫貧攻堅環境,面對沒有啟動資金的壓力,面對個別鄉村干部的冷嘲熱諷……我還是堅持成立了村老年協會,同時在村里選聘了8名孝心護理員,為全村25名高齡老人和重度殘疾老人開展精神慰藉上門服務。居家養老工作不斷調整優化、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居家養老“四建六原則”即建檔、建平臺、建隊伍、建機制;堅持老人至上,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堅持分步實施,堅持因村制宜動態調整,堅持上門服務與傳統文化宣傳相結合,堅持高效便捷。隨著居家養老工作持續深入開展,群眾的矛盾糾紛少了、老人的精氣神明顯得到了改觀。
在開展居家養老工作基礎上,今年我又著手搭建旨在解決社區養老、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婦女就近就業增收的三留守中心,6月1日建成投入使用。本地培育的兩個社會組織負責日常運營,定期開展防溺水宣傳、消防安全演練、心理健康講座、親子互動活動、孝心護理員培訓等活動,成了村里最有人氣的地方。
我期待著能為他們再多做些事情。
夏盛冬美
張戰嶺
我是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民政局的工作人員,這一年春華秋實,夏盛冬美。
這一年,在脫貧攻堅路上,朝陽初升我出發,晚霞滿天我回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當腳步匆匆穿梭在田間地頭、當晚熟的柑橘通過網絡訂單遠銷國內外、當農家小院傳出大爺爽朗的笑聲,我感覺幸福極了。
這一年,我埋頭苦讀,研學了民政70年發展歷程。前輩們入一線察民情,進村戶解民憂,雪中送炭,任勞任怨。歲月更替,機構變遷,人員輪換,然“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宗旨不變。走進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我感覺幸運極了。
這一年,我迎難而上,勇敢地接受了多項挑戰。我們肩并肩為眉山“雙創”起早貪黑;我們組織志愿活動,到養老院敬老孝老,弘揚傳統美德;我們為流浪兒尋親奔走疾呼。幫助別人,感動自己,我感覺幸福極了。
這一年,我收獲滿滿,感悟到奮斗者的步履鏗鏘。我撰寫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調研報告刊發,眉山市宣傳部組織的征文我的兩篇文章全部獲獎,我們單位也被表彰為“全省民政系統先進集體”,作為單位的一員,我感覺榮幸福極了。
這一年,我奮斗不止,因為我知道汗水灌溉的花朵格外美。
楠溪江新景
永 嘉 潘修多
2019年,是我成為民政人的第七個年頭,那些親身經歷的暖心時刻、驕傲時刻、激動時刻,匯聚成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記憶。
這一年,我們打造了“醫養結合”示范項目。6月24日,在浙江省永嘉縣行政會議中心3樓會議室,我見證了縣民政局和浙江綠康醫養集團就“永嘉縣社會福利中心(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公建民營項目”舉行的簽約儀式。三個多月后,永嘉的老人們就能搬進新的溫暖之家了。
這是為了緩解多年來縣級社會福利中心配置床位少、用房緊張的老大難問題,永嘉縣于2014年啟動了社會福利中心遷建工程,總投資1.447億元,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打造了一座具有楠溪江特色的花園式大型綜合社會福利中心,兼具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和光榮院等多項功能。
有了大手筆的硬件投入,后期軟服務如何跟上步伐?永嘉縣采取對外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在社會福利中心實施“公建民營”模式,委托專業的醫養結合機構承接運營,政府負責監管,讓百姓得實惠。
經過公開招標,浙江綠康醫養集團從8家具備養老機構資質的社會機構中脫穎而出,因其是全市目前唯一擁有醫療和養老雙重資質的社會機構,將真正實現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從而使永嘉縣社會福利中心成為全市首個“公建民營”醫養結合養老示范項目。
拐 點
費 葭
這一年,總覺得過得有點“苦”。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直接體現在行政預算削減,用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資金也在縮水。
這一年,在變革中看到希望。
上海社會組織新增數量放緩,注銷、撤銷數量明顯上升,凈增長數首次出現下降態勢。短短數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從一味追求數量,轉向放管并重,直到今年提出社會組織“減存量、控增量、提質量”這九個字,釋放出明確的信號:健康有序發展才是第一要務,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穩增長、調結構,社會組織在變革中孕育著希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留下那些真正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組織,留下那些治理規范、運作飽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展望新的一年,相信逐夢前行,未來可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