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冠婷
1983年出生的浙江姑娘費英英,2002年來到廣東省深圳市,成為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一名兒童護理員。從最初心情忐忑到在孩子們一聲聲“英英媽媽”的呼喚中堅定信念,費英英把全部的愛投入到為孤棄兒童服務中。18年來,她參與照顧了1500多名福利院孩子,其中800多名孩子被愛心家庭收養,成功融入社會。
用愛溫暖孤棄兒童
“英英姐姐,下午我要表演!”“那你要加油啊,小偉。”“英英媽媽,英英媽媽……”
從福利中心的走廊到飯堂、寢室的路上,孩子們一看到費英英都會叫她,費英英也微笑著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向他們問好。
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孩子,90%都患有各種疾病,腦癱、先心病……“吃飯、睡覺,對他們來說都有很大難度,照顧他們要更精心、耐心。”費英英說,到福利中心工作后,自己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很多時候人們說我們付出了很多,但其實是這些孩子讓我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現在我們就像家里人一樣。”
照顧了15年的小觀山,是費英英最惦記的一個孩子。因患有嚴重的腦積水,他3歲時被遺棄,之后送到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4歲時,小觀山突然發病送院搶救,正在休假的費英英接到電話后馬上趕到醫院。手術后的小觀山仍然昏迷,身上插著引流管、打著點滴,費英英守在床邊寸步不離,每天為他洗澡、換衣服,用棉簽蘸水為他濕潤口唇。幾天幾夜的忙碌,使得費英英在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時,才意識到中秋節到了……如今15年過去,看著躺在床上的小觀山,費英英眼泛淚光:“剛來時那么小,現在他有100多斤,我都抱不動了。”
用心堅守理想信念
剛入職時,費英英內心也有過掙扎。
“從重慶民政學校畢業來到福利中心后,每天面對那么多不健康的孩子,壓力很大,也有點害怕。”回想起剛到福利中心的情景,費英英仍歷歷在目,為孩子喂飯、洗澡、換尿片,每天工作瑣碎、重復、24小時輪崗,費英英有時會躲起來哭,與她同期入職的10多名護理員在不到3個月時間陸續離職,只剩費英英一人。
“是男孩奇奇改變了我。”費英英清楚地記得,那是2002年7月,費英英帶著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奇奇到醫院體檢,在醫院大廳奇奇突然站著不動,一直盯著旁邊牽著爸爸媽媽手的小朋友,突然抬起頭問費英英:“英英姐姐,為什么我沒有爸爸媽媽?”費英英感到一陣心酸,一把摟住奇奇,摸著他的頭安慰說:“英英姐姐就是你的媽媽,福利中心就是我們的家。”
過了幾天,費英英在為孩子們盛飯時,突然有人拉她衣角,輕輕地叫道:“媽媽,媽媽……”費英英回頭一看,是奇奇。第一次被叫“媽媽”,費英英忍不住流下眼淚:“我當時一下子觸動了,決定要留下來照顧好他們。”那時,費英英剛19歲,如今18年過去,費英英覺得,自己和這些孩子已經分不開了,他們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從一線護理員到福利中心的兒童護理管理骨干,費英英為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標:“照顧孤棄兒童,不是讓他們吃飽穿暖就可以,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情況,也要與職業教育聯系起來,希望他們都能自立,被社會認可。”
用情助力脫貧攻堅
2019年4月,費英英榮獲民政部最高獎“孺子牛”獎。從北京領獎回到深圳,費英英連夜遞交了扶貧申請。5月5日,她來到河源市龍川縣龍母鎮洋田村,擔任深圳市寶安區民政局駐洋田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
洋田村有695戶居民、4200余人,其中貧困戶60戶。費英英經常到貧困戶家中,仔細了解群眾在生活、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貧措施。費英英還將設在黨群服務中心的黨代表工作室作為一個平臺,積極做好黨建工作,幫助困難群眾鼓足脫貧的勇氣,激發村民努力自強的斗志。
完善25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生態農產品推進消費扶貧、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等多方力量的幫扶下,洋田村發生很大變化,60戶、1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脫貧,和其他村民一起踏上致富的道路。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費英英又多了新角色:“防疫員”“宣傳員”“戰斗員”,帶領村民一起打贏防疫、脫貧兩場戰役。
為做好疫情防控,費英英帶領駐村扶貧工作隊以“快”應對,第一時間制訂方案、出臺措施,開展檢疫、查驗,手持喇叭,每天到村里巡回宣傳防控要求和知識。帶領駐村工作隊向貧困戶、困難家庭發放大米、食用油、口罩等援助物資,為5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初三、高三學生提供平板電腦,協助做好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工作。通過入戶探訪、電話訪談等方式了解貧困戶復工復產情況,確保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不誤。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