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把好政策兌現成好生活

時間:2020-09-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華玉芹

  把剛性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低保范圍,臨時救助覆蓋全體外來務工人員,重大生活困難可“一事一議”提高救助額度;連續三年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深化“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民政與19個部門36項數據聯網核查,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更精準;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困難群眾心理救助,通過“物質+服務”的方式,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

  如今,在山東青島這座海濱城市,一張托底線與救急難、廣覆蓋與保重點、解決收入型貧困與支出型貧困、政府部門各司其職與社會力量協同推進相結合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網已全面鋪開。把好政策兌現成好生活,正是在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中成就的。

  托牢民生底盤,兜住更多貧困人口

  去年,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的王新軍一家遭到重創——妻子查出患有惡性腫瘤,三四十萬元的醫藥費支出給這個普通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盡管王新軍覺得日子咬牙也能過,但很快街道在摸排時發現了他家的情況,核對確定他家剛性醫療支出超過了家庭收入,符合支出型困難家庭認定條件。隨即,街道將王新軍家納入低保,其妻子的住院或門診大病治療費用報銷和救助比例大幅提升。“家庭負擔一下子就減輕了,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王新軍說,“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面對未來,我不擔心了。”

  將剛性支出型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是青島市兌現對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的承諾。此外,該市不斷擴大救助范圍,將低收入家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單獨納入低保;將全體市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臨時救助,年救助金額由2萬元提高到3萬元。對在動態復核中不再符合條件的低保家庭,延長低保待遇3-6個月。推進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服務規范化,達到了有照料護理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巡訪、有應急預案、有動態管理的標準。

  市民政局還定期與市扶貧部門數據共享,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社會救助情況進行對比排查,重點關注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低收入困難人群,確保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范圍。

  據8月底統計數據,青島市保障城鄉低保對象6萬戶、8.9萬人,今年已發放低保金4.6億元。市南、市北、嶗山、黃島、城陽等七區實現城鄉統籌,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700元(今年10月1日起,這一標準將提高到750元)。全市保障城鄉特困人員1萬戶、1.1萬人,發放救助供養金8934萬元。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政策保障1.13萬人。為低保、特困人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464萬元。臨時救助困難群眾6268戶,發放救助資金2597萬元。

  強化監督檢查,確保政策落實落細

  近日,青島市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落實情況開展評估。評估機構將在9-10月間,到各區(市)、鎮(街)、村(居)查看社會救助資料,深入困難群眾家中走訪調研,全面了解救助政策落實、規范化管理和資金發放等情況。市民政局還對評估機構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明確檢查內容、文件依據和評分標準,確保評估工作不走過場,達到以評促改的目的。

  “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圓滿完成,關鍵在基層,重點在落實,所以,青島市民政局對社會救助工作一直抓得很緊。”青島市民政局局長王哲介紹,該市已連續三年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行動,一年抓整治、兩年抓規范、三年抓提升,進一步規范了社會救助管理、提升了經辦服務水平。

  市局負責同志還多次帶隊調研督導兜底保障相關工作,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深入基層,并邀請市紀委工作人員一起進村入戶,聽取困難群眾意見、了解基層工作實際。對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確保問題清零、政策落實。定期對鎮(街)社會救助工作人員進行政策培訓,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經辦人員政策掌握情況開展抽查,著力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對政策的把握水平和經辦能力。

  引導社會參與,豐富社會救助的層次

  在落實落好社會救助政策的基礎上,青島市民政局支持各區(市)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探索各具特色的救助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通過“物質+服務”雙管齊下的方式,不斷滿足困難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比如,城陽區探索的“小桔燈”困難群眾心理救助,如今在市南、嶗山、黃島等多個區推廣,激發了更多社會力量為困難群眾提供心理撫慰、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多維度服務;嶗山區發動社會力量開展了“櫻你而益”低保家庭結對幫扶項目,盤活低保對象種植的櫻桃等農產品資源。

  對嶗山區王哥莊街道15歲少年辛彥(化名)的幫扶,就是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例子。辛彥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父母忙著生計沒工夫管教,他便游手好閑,成了遠近聞名的“問題少年”。嶗山民政接到社區反映后,立即聯合社區、學校制訂出針對性強的跟蹤服務方案。歷時半年,終于幫助辛彥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在社工服務過程中,區民政局還獲悉辛彥父母因疫失業導致家庭生活困難,又聯合街道啟動臨時救助,幫助他家渡過難關。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積極性,不但能讓救助更精準、更有溫度,還有助于推動社會救助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為解決相對貧困做出有益探索。”王哲表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