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民政干部寄語全國兩會—— 新征程里的新期待

時間:2021-03-0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策劃/本報記者 張雨點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民政干部最關心什么?最期待什么?民政工作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本報記者約請基層民政工作者寄語兩會、暢談自己的期盼,得到了熱烈的回應。社區現代化、精細化、系統化治理,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困境兒童關愛呵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將殯葬改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基層干部隊伍建設等,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基層民政工作者激情滿懷,信心滿滿,紛紛表示,期盼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能夠把民政人的心聲帶上全國兩會,全力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社區治理實施社區現代化治理工程

安徽省民政廳 王 芳

實施社區現代化治理工程,有利于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工程。一是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做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既要突出鄉村特色、保留鄉土氣息、做到“一社一品”,又要文明、科學、健康地發展,使農村社會經濟、社會關系、生活方式邁向現代化。二是要加強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加強社區工作者能力建設,完善社區工作者待遇保障,增強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和自豪感。要為社區減負松綁,為實干積蓄力量。要發揮全體社會成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進社區現代化治理的整體合力。三是要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治理平臺。要完善“網絡化+網格化”社區治理模式,全面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堅持需求和便民導向,建好社區組織和便民服務中心,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


科技助力 社區治理更精細到位

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雕莊街道菱溪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湯亞平

5G帶來的不僅是網絡速度的加快,更是將終端全部納入網絡,這為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環境,需要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為了讓社區治理更精細、更到位,應該普及科技賦能。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環境。例如,讓居民手中的掌上需求終端一鍵可聯通社區服務終端,及時對接專業社工團隊和社會志愿組織。特別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人員,依托科技可設計超過24小時沒有出門就會自動接通社區的設置,方便社區網格社工隨時監測特殊人群情況。

停車難是大城市社區治理的“頑疾”,希望依托科技,小區可以普及通過道閘物聯感知、視頻車牌識別、云平臺等核心技術,對車輛進出實施聯網管控,實現小區車位的實時動態管理,真正提升小區車位的周轉率和利用率,緩解小區停車難問題。


黨建引領 精準把握社區群眾需求

山東省濱州市民政局 王長青

城鄉社區治理,黨建引領是根本,要統攬各方、協調抓總,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結合本地特色,探索出一條適合民情的“黨建引領+社區自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

要精準把握群眾需求和意愿。好的方針和發展規劃應該順應群眾意愿、符合群眾所思所盼,要緊緊圍繞滿足群眾需求,更加聚焦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不斷改善群眾生活品質,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要拓寬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要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兒童福利積極培養和扶持

以社會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 完勁松

留守兒童問題是家庭社會之痛。希望政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制定優惠政策,就地就近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現金收入,切實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民政部門應積極培養和扶持以社會組織為依托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切實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健康成長服務。


期待為患有傳染病的孤棄兒童

建立專業集中養育機構

河北省保定市民政局 張錦營

各級兒童福利中心(院)負責本級孤兒、棄嬰(棄兒)集中生活照料、心靈撫慰、特殊教育、醫療救助、醫療康復、矯正矯治等職能。實際工作中,基層兒童福利中心(院)除了負責養育正常孤兒,還會接收個別患有傳染病的孤棄兒童。因為他們有較強的傳染性,需要設單獨區域養育和專業人員特殊護理。大多數基層兒童福利中心(院)缺少專業工作環境和護理條件。建議從國家、省級政府層面,為患有傳染病的孤棄兒童建立專業集中養育機構,在該機構內根據不同種類傳染病患兒劃分不同區域,提供集教育培訓、康復治療、托養寄養等于一體的專業服務,實行專業管理。通過分類集中服務,可以使處于特殊困境的兒童在這個專業大家庭中共同生活,在沒有歧視的環境中感受更多關愛呵護,使他們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成年后融入社會。


建標準 育人才 做好“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

江西省上高縣民政局 陳鶴鳴

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干部,要發揚“三牛精神”,積極履職履責,主動擔當作為,全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留守(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機制,努力解決好老百姓的期盼事、操心事、煩心事。借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個人談幾點建議。一是建議國家統一“農村老人幸福食堂”建設標準,建立財政資金保障運營管理機制,確保“農村老人幸福食堂”正常可持續運營,解決好農村留守(空巢)老人用餐問題,提升農村留守老人和獨居老人的獲得感、幸福感。二是建立城鎮多元化、多樣化居家新型養老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三是加強養老專業護理人才培養力度,破解城鄉養老服務機構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難題。四是做好全國農村留守(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立法工作,做到部門職責分明,建立多部門齊抓共管關愛保護農村困境兒童工作機制。


人才隊伍建設

配足、配強鄉鎮基層干部力量

湖北省谷城縣民政局 邱 夏

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工作者,期盼全國兩會多關注基層鄉鎮民政辦(所)。近年來,隨著民政事業的不斷發展,基層鄉鎮民政辦(所)擔負的工作任務逐步增多,每年負責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高齡老人、孤兒、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大量的申請、受理、入戶核查等任務,分管的村(社區)少則10余個,多則30余個。有的民政辦(所)除負責人外,其他工作力量多數由借調或臨時聘用人員構成,缺少專職人員。有的負責人在鄉鎮身兼數職。盼望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文件,讓各地根據實際,采取招錄、招聘、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配足、配強鄉鎮基層干部力量,用更加專業的民政干部隊伍促進為民服務水平的提升,更好地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另外,希望上級在向鄉鎮民政辦(所)撥付民政資金的同時,也能相應地撥付一定比例的工作經費。


養老服務

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山東省民政廳 李海彥

要健全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政策環境,明確新時期養老服務發展目標、推進思路和保障措施。完善服務體系,加大對護理型床位的扶持力度,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實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每縣建一處以專業照護功能為主的縣級敬老院;實施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工程,大力加強街道(鄉鎮)綜合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提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街道綜合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大力發展適合農村村情的互助養老服務。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建立失信聯合懲戒和黑名單管理制度;開展養老服務隊伍職業能力培訓提升行動,健全完善學歷教育和在職教育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校企合作,加大激勵褒揚力度,吸引專業人才加入。


養老機構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應多元化

山東省平度市民政局 馮錫杰

今年,平度市民政局圍繞老人舒心、家屬省心、機構貼心、社會放心的“四心”服務,以鎮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載體,依托大型連鎖養老服務機構,打造“機構+社區+居家+互聯網”模式,實現機構、社區、居家、互聯網服務的深度融合發展。但養老服務業是投資長、見效慢、回報低的行業,融資難、用地難制約了發展。建議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倡導國家采取股份制、民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連鎖經營、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興辦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公寓、托老院等機構養老服務設施,實現養老機構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推進養老護理技術人員職業化

四川省儀隴縣民政局 唐明平

期望全國兩會繼續關注養老話題,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同時,聚焦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養老護理技術人員職業化,持續促進養老護理高質量發展。一是國家層面對民政服務機構的專業人才培養要多出臺扶持政策,從社會保障、工作待遇等方面對一線養老護理技術人員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強養老護理員技能人才合作培養,繼續支持鼓勵一些醫學院、護理職業學院等院校增設醫養健康、養老護理等相關專業;三是規范建立養老護理員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從政策上支持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職業院校開展養老護理員培訓合作項目,加快提升職業隊伍服務水平;四是建立養老技術人才職業體系,研究制定養老護理技術人員特殊崗位津貼,對取得合格證人員給予職業技能補貼,調動其從業積極性,穩定養老護理員隊伍;五是加強監管,對養老護理員的技能、培訓、誠信等進行綜合考核評定,建立長效考核評價機制。


社會救助

全力推動扶弱助困長效機制

江西省景德鎮市民政局 郭 玲

當前,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我們需要全力推動扶弱助困長效機制的健全完善。一是要保持社會救助政策穩定,穩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全面細化加強民政兜底保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對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給予基本救助,對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給予專項救助,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難的群眾,給予急難救助。三是要持續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強化主動發現、快速響應機制;探索建立“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機制,加強專業社工服務。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讓特殊困難群體突破發展瓶頸

貴州省赫章縣民政局 黃 磊

我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財政轉移支付,靠領取救濟維持生活,依然是社會弱勢群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應著力解決其發展需求。一是聚焦“一老一少一病一殘”,向著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更為殷實、發展更加有力、關懷更加到位、幸福感更加增強的目標邁進。二是完善幫扶措施,增加投入,確保產出。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明確政府主體責任,積極引導社會慈善組織、社會團體、愛心人士廣泛參與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建設;持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落實資金保障,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大力發展養老服務及兒童福利產業,圍繞特殊困難群體,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和吸納社會資本及人才參與養老服務、兒童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勞動報酬,擴大專業人才比例,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軟實力,在滿足保障性需求的同時,滿足特殊困難群體發展需求,促進養老及兒童福利事業在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地區高效發展。


殯葬改革

殯葬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所需

江蘇省南京市殯葬管理處 陳 駿

當前仍然存在農村殯葬設施供給不足,公益屬性不高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期待全國兩會有更多利好政策助推殯葬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是配齊農村殯葬服務設施。堅持疏堵結合,加強涉農殯葬設施規劃和建設,強化保障供給,加大經費投入,開工建設一批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升級擴建一批殯儀館、守靈中心等殯葬服務設施,提高涉農街鎮殯葬需求供給能力。二是強化殯葬公益屬性。建章立制健全殯葬基本保障體系,在保障基本殯葬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健全殯葬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逐步實現基本殯葬服務普惠性、均等化,實行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免費安放,探索建立城市公益性公墓,切實減輕群眾治喪負擔;加大財政投入,將殯葬事業發展、殯葬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殯葬管理等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足額予以撥付;保障殯葬用地指標,將其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確保各殯葬設施詳規真正落地。三是倡導文明新風。堅持將喪葬禮俗改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把移風易俗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內容,聯合相關部門將移風易俗,喪俗改革列入村規民約,積極倡導厚養禮葬、文明低碳祭掃、生態安葬,在鄉村振興中弘揚新風正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