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省杭州市兒童福利院撫育保健科科長麻培均作為全國唯一一名兒童福利機構(gòu)的工作人員榜上有名。為什么她能成為這個唯一?記者日前采訪了她,讓我們聽聽她與兒童福利事業(yè)之間的故事。
那一刻,她對院里孩子才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2004年,麻培均大學護理專業(yè)畢業(yè),趕上杭州市兒童福利院招聘護士,她認為專業(yè)對口,便懵懵懂懂進入兒童福利行業(yè)。
那時,由于兒童福利院缺少專業(yè)護理人才,麻培均和同時應聘進院的大學生被委以重任,分配到“新進班”。“所謂新進班,照顧的都是剛剛進入兒童福利院的孩子,他們年齡不一、身體狀況不一、患有各種疾病,通過體檢、篩查、隔離后,再分流到相應班級。這些工作極其考驗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照護水平。”麻培均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
如果把麻培均照顧的所有孩子看作一個“大家庭”,小女孩萌萌就是這個家里的第一個孩子。
6歲的萌萌患有脊膜膨出,下肢殘疾。“她來到福利院打的第一針是我操作的,可能是合她眼緣,她就黏上我了,總是讓我喂飯、梳辮子。”那時的麻培均熱情活潑,每天笑容可掬,走路蹦蹦跳跳,跟孩子們能打成一片。萌萌就像個小尾巴,總跟在她后面。
一天下班,麻培均如往常一樣推開福利院的閘門準備回家,斯斯文文的萌萌突然在后面放聲大哭,并扒著門喊著“麻媽媽”。“那一剎那,我的心頭涌上一股熱流,立刻到院辦公室辦理手續(xù),把萌萌帶回了家。”當時的場景讓麻培均至今仍歷歷在目,直到自己也做了媽媽,才明白那股熱流就是母愛。也是從那刻起,起初懵懂的麻培均對院里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感情。
“我想讓他們健康,想讓他們生活得更好。”這成為麻培均的愿望。
“新進班”的工作很累,6個阿姨要照顧幾十個孩子,治療、護理、康復都要做,可麻培均從沒有喊過累、叫過苦。“我最多時一個人照顧18個孩子,忙得跟打仗似的。”麻培均笑著,像是在說別人的事。
“印象最深的是照顧一個小男孩。”那是2010年,院里收了一個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還未滿月的小男嬰,“他患有肺炎,有泡沫痰,不會吸奶,連醫(yī)生都說他很難被救活。”但麻培均并沒有放棄這個小生命,不會吸奶,她就用針管一點一點滴進孩子嘴里;腸胃不好吃多了會吐,她就少量多次,每小時一喂;有痰不會吐,她就用棉簽一點一點地擦……麻培均為這個孩子付出了很多心血,一個多月后,孩子奇跡般好轉(zhuǎn),臉色也漸漸紅潤了。麻培均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當時很有成就感,也特別開心。”
只有嚴格管理才是對孩子健康的最大負責
在孩子們眼中,麻培均是和藹可親的“麻媽媽”;在同事們眼中,她又儼然是一名嚴師。近幾年,由于護理技巧越來越嫻熟,麻培均逐漸從一線護理轉(zhuǎn)為幕后督導,每周兩至三次到各個班組巡查孩子的護理情況。
此時的麻培均一改往日的平易近人,會嚴肅地指出同事們護理上的不足。
在一次查房時,麻培均看到護理員張阿姨給患有重度痙攣性腦癱的孩子喂飯時,孩子嘴角總是淌著菜泥。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是張阿姨并沒有完全掌握給腦癱孩子喂飯的技巧。“你這樣怎么行?這么喂,菜泥不就都流出來了嗎?他本來就患有咀嚼和吞咽功能障礙,喂飯時就更應該特別注意。”麻培均嚴厲批評了張阿姨。
隨后,麻培均手把手、一步步地演示喂飯的技巧:“喂飯之前給孩子臉部做按摩使他的唇部放松,喂飯時要將勺子放在孩子的舌頭中間輕輕按壓一下,喂下后要輕抬孩子的下巴幫助吞咽……”張阿姨很快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嘗試幾次后,終于掌握了技巧。此后,給孩子喂飯再也沒有出現(xiàn)食物從嘴角流出的情況。
“她對我們要求嚴,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健康地生活,我們服!”張阿姨說。
工作上較真,并不代表麻培均對同事們不關心。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麻培均成了大家的貼心人,她說:“我們院里實行分層級管理,兒童生活區(qū)封樓封層,護理員們出不來。我們屬于行政區(qū),護理員阿姨們有什么事,都是我們來幫忙處理。”每天阿姨和孩子吃什么,麻培均去協(xié)調(diào)溝通并且送飯上門;有的阿姨患病需要吃藥,麻培均幫忙去開;阿姨們需要換季衣服,麻培均幫忙去家里取;有的阿姨家人生病,麻培均慰問照看;需要理發(fā)了、租房有糾紛了、想家了……麻培均就像個消防員,無論哪里有困難,她都沖上前。“他們很辛苦,有著多重壓力,我能幫多少就幫多少,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心無旁騖地照顧孩子們。”麻培均說。
理論加實踐才能在兒童護理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業(yè)17年,與麻培均同時進院的人,有的轉(zhuǎn)行做行政,有的做特殊教育,還有的做康復師,只有麻培均17年始終如一地奮戰(zhàn)在護理崗位上。“小孩子有一種天然的依賴感,他們會對我笑、黏著我,讓我有一種很強烈的被需要的感覺。”麻培均總是這樣說。
跟普通的健全兒童相比,照顧孤殘兒童難度更大。“唇腭裂的孩子,喂東西時要小心嗆咳;患有心臟病的孩子容易有并發(fā)癥,要注意觀察;早產(chǎn)兒,因為太小,要精細喂養(yǎng),注意無菌、保溫……”說起患病孩子需要的特殊照顧,麻培均頭頭是道。
麻培均豐富的護理經(jīng)驗,既得益于老護理員們的傳授,也得益于她夜以繼日的學習。在她辦公室的書柜上,有一整排關于育嬰知識的書籍,這是她從各種渠道收集來的,不僅有護理知識,還有兒童心理發(fā)展等相關書籍。“書上教的只是正常人生病了該怎么護理,我們面臨的卻是本身就有殘疾的兒童,照搬書本不可能,脫離書本也不現(xiàn)實,必須要涉獵更多,堅持在實踐中勤學、勤問。”工作中,麻培均常跟老護理員阿姨們聊天,吸收她們的經(jīng)驗,遇到不懂的病種,就利用周末時間去圖書館查資料。“越做就越覺得自己儲備不夠,所以我要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
由于過硬的護理專業(yè)水平,麻培均在全國女職工崗位創(chuàng)新技能大賽獲得育嬰項目冠軍,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民政系統(tǒng)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獎章、浙江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2013年,以她名字命名的“麻培均創(chuàng)新工作室”成立,她帶領團隊成員潛心鉆研適合兒童福利機構(gòu)孤殘兒童集中養(yǎng)育的方法,有效突破早產(chǎn)兒養(yǎng)育、罕見病護理等服務難題,編制了《護理員應知應會手冊》,創(chuàng)新護理分層培訓,并深入各縣市傳授兒童護理知識,有效帶動當?shù)貎和@聵I(yè)的發(fā)展。
從北京領獎回到杭州后,麻培均醞釀了一系列計劃:開展護理人員、寄養(yǎng)家長和醫(yī)務人員崗位提升培訓,總結(jié)規(guī)范化管理經(jīng)驗、完善醫(yī)療、護理、寄養(yǎng)工作制度,強化疾病防控、夯實日常護理,發(fā)揮醫(yī)療撫育專業(yè)優(yōu)勢、由院內(nèi)向院外未成年人保護拓展,等等。“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既是對我的認可,也是民政人的榮耀。但這已經(jīng)過去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動力,將鞭策我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用自己的技能努力提高孩子們的生活品質(zhì),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照護。”麻培均最后表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