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多年來,教師們用堅守,詮釋著責任,哺育著祖國的未來。在鄉(xiāng)村,他們在簡陋的工作條件下,傳播著智慧的火種;退休后,他們繼續(xù)發(fā)揮余熱,在社區(qū)里默默奉獻。在又一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本報特向廣大辛勤耕耘的園丁們致敬,祝老師們節(jié)日快樂!
二十年情系鄉(xiāng)村教育
本報記者 衛(wèi)萌萌
千千萬萬個鄉(xiāng)村教師是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山西省河津市城關初級中學的王蓉,就是這支鄉(xiāng)村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二十年前,她懷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走上了鄉(xiāng)村學校的三尺講臺,從那一天起,她就立下了“當園丁培育百花,做黃牛無私奉獻”的誓言,并一直踐行著“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準則。
“我們特別喜歡王老師!”這是孩子們對王蓉的評價。從教多年,王蓉始終以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愛業(yè),敬業(yè),樂業(yè),幾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鄉(xiāng)村教育的百花園中,用深情和愛心澆灌著鄉(xiāng)村稚嫩的幼苗,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鄉(xiāng)村的教育事業(yè)。
學習是終身的事
作為一名教師,王蓉深知學習是終身的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思想上、業(yè)務上與時俱進,在專業(yè)上有建樹,才能離自己心目中的“合格”二字更近。
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她一直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認真學習優(yōu)秀教師成功的教學經驗,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競賽,不斷積累經驗。在課堂中,她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互動式教學,不斷研究適合鄉(xiāng)村孩子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一套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王老師不僅教我們讀書,還教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提起王蓉,學生們滿是肯定。她深入挖掘教材并結合現(xiàn)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她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傳授知識和實踐應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教育學生養(yǎng)成誠實、誠信的習慣,學會做一個認真負責,誠信待人的正直的人。
教育是個良心活
“教育是個良心活,這份事業(yè)容不得半點馬虎。”王蓉深知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她始終認為,作為老師,自己有責任讓孩子們變得更好,“愛心”是教師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王蓉對班上的學生一視同仁,不偏愛好學生,不放棄差生,關心每一位同學的健康成長。“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王蓉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班級中有些同學學習基礎較差,她就經常利用業(yè)余時間無償為這些同學輔導。
課堂之外,王蓉還充當孩子們的后勤保障人員。王蓉說,在校孩子的父母大多是農民,農忙季節(jié)起早貪黑,農閑時節(jié)又外出打工,對孩子的關照常常有心無力。為此,王蓉總是想方設法為這些留守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愛,心理上給予鼓勵和安慰,讓孩子們心里充滿愛,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快樂成長。
是老師更是親人
2017年教師節(jié),王蓉被提拔為一名中層干部,主要負責學生的心理和德育工作。她認真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積極開展心理講座、團體輔導等工作,得到了全校學生家長的高度好評。
王蓉還組建了“城關中學陽光心語小屋”,開設了“知心姐姐咨詢平臺”,與學生們面對面談心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生們看來,王蓉的課堂充滿了愛,充滿了歡笑,她是老師,更是親人,很多學生由于處于留守狀態(tài),平時不敢打開心扉,但在王蓉的課堂氛圍引導下,這些孩子們更善于表達了。
二十年來, 為了鄉(xiāng)村的教育事業(yè), 王蓉一直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默默地奉獻了美好的青春。正是由于始終如一,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的努力精神,她受到單位的認可、學生的愛戴、家長的歡迎,多次被授予“優(yōu)秀教師”稱號。“既然選擇了教育,我就一生無悔!”面對新形勢,王蓉一如既往,立足崗位,盡職盡責,以涓涓流水,澆灌生命的五色土。
退休教師積極參與社區(qū)治理
本報通訊員 袁福洪
“一處農家空房為課堂、一張木板為課桌、一塊油漆板為黑板……”回憶起當年在偏遠山區(qū)當民辦教師的情景,已經退休7年的教師崔明權不禁感嘆。
近日,筆者來到位于貴州省開陽縣云開街道馬頭寨社區(qū)的“四點半”課堂,見到了崔明權,他正在輔導社區(qū)的留守兒童,為孩子們授業(yè)解惑。
今年62歲的崔明權是一名有著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1983年10月退役后,崔明權回鄉(xiāng)準備創(chuàng)業(yè),但他發(fā)現(xiàn)有些村民由于家里條件不好,加之離學校遠,便讓孩子輟學在家干農活。作為當時村里的老牌高中生,崔明權深知要想讓這些孩子走出大山,唯有知識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崔明權便用自己的退役補助,采購筆和本,主動到離村4公里的翁口組為20多個孩子上起了課。
“那個時候上課沒有一分工資,當時班里有一名腿腳不便的女學生,上學要靠父母背著來,放學后我就背她回家,雖然條件艱苦,但看到孩子們學到了知識,便是值得的。”崔明權說道。
1984年9月,崔明權到宅吉鄉(xiāng)烏江小學擔任五年級班主任。那個時候學校老師很少,每名教師平均每天要上六節(jié)課。
2016年8月,崔明權退休后,為了方便孫子上學讀書,移居到了縣城馬頭寨東山路居住。馬頭寨社區(qū)成立于2014年,由搬遷群眾、庫區(qū)移民、失地農民、流動人口組成,社區(qū)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就業(yè),家里面都是老年人,無法教育輔導孩子,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成了個大難題。
社區(qū)通過召開黨群大會,征得居民一致同意,借用社會組織平臺,招募退休教師志愿者,開展“四點半課堂”,每天對轄區(qū)30余名來到兒童樂園的留守兒童進行作業(yè)輔導,開設繪畫、舞蹈、講故事、小品等課外課程。
“當時看見社區(qū)在招募退休教師志愿者為轄區(qū)留守兒童輔導作業(yè),我便報名參加了,這一干就是5年。這些留守兒童父母大部分都在外地就業(yè),家庭教育不足,需要耐心教導,我把這些孩子當作自己的兒女一樣來教育。”說起這幾年和孩子們相處的日子,崔明權覺得很欣慰。
除了肩負“四點半課堂”的志愿者,崔明權還擔任著社區(qū)監(jiān)督委員會主任、社區(qū)黨支部第一黨小組組長,在“四點半課堂”為孩子們輔導作業(yè)以外,他還參與社區(qū)治安聯(lián)防、糾紛調解、安全隱患排查等義務服務。
“我今年62歲了,身體還很好,只要黨和群眾用得上我,就會一直為黨和群眾出力,發(fā)揮余熱,把我們社區(qū)治理得更好。”崔明權堅定地說。
把一顆赤誠之心獻給孩子
本報記者 李夢丹
二十年前,帶著對教育事業(yè)的向往和對孩子的喜愛,張海艷踏上了幼兒教育這片熱土,成為河北省遵化市東舊寨鎮(zhèn)大寨幼兒園一名老師。多年來,張海艷始終熱愛黨的教育事業(yè),懷著一顆赤誠之心默默耕耘在教學一線。
“把愛心留給孩子,把安心捧給家長。”是張海艷一直堅守的原則,從業(yè)以來,張海艷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從身邊的小事抓起, 做好幼兒保教工作。她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的朋友、親人。
“做幼兒教師需要很大的耐心。”張海艷說,剛入園的小朋友和家長分開不適應,哭鬧聲此起彼伏。自己往往是抱著一個再背著一個,汗水浸濕衣衫,但依然需要保持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來安撫孩子們的情緒。同時想辦法與家長們溝通,給予育兒建議。在張海艷的引領下,孩子們能夠很快地融入幼兒園生活,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打開幼兒心靈之窗的一把鑰匙。在與孩子們交往的過程中,張海艷的溫柔體貼使孩子們愿意與之接近,是孩子們喜歡和崇拜的人,也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班里的學生張其(化名)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每天上學來頭發(fā)蓬亂,臟得像個“小花貓”,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玩。經過家訪,張海艷得知張其的父親患病,母親棄家出走,只能和行動不便的奶奶相依度日。張海艷一方面向園長反映了張其的家庭現(xiàn)狀;另一方面,她送給孩子干凈的衣服,教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同時教育其他小朋友要有幫助他人的愛心。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其有了很大的改觀,不再蓬頭垢面,學習也很不錯,又有了很多好朋友。
張海艷大膽探索實施新的教學方法,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構建自學、自思、自練、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在教中研、研中改,教研相長。積極承擔各類教學公開課,參加市局組織的各種教學教研活動,主持參與課題研究。“兒童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最大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在教學實踐中,張海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幼教觀點。
多年的教學,張海艷得到了家長的信任,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7年以來,張海艷先后被評為遵化市“教學先進工作者”,唐山市學前教育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第六批遵化市級幼兒五大領域學科骨干教師。她所講的《浮浮沉沉》《奇妙的海底世界》《怎樣變》等活動課,多次在市、縣級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獲獎。
用剪紙傳遞正能量
本報通訊員 焦偉韋
每年的暑期,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qū)丁崗社區(qū)都會聯(lián)合蜀山區(qū)和碩家庭服務中心舉辦各種公益興趣班,其中鮑尚貴的剪紙興趣班,尤其受到社區(qū)孩子們的歡迎。在這里,鮑尚貴一邊給孩子講解剪紙的要領,一邊動手示范。剪刀在他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人物、花鳥、動物,個個變得栩栩如生。
鮑尚貴是名退休大學老師,一次無意間的接觸,讓他對剪紙藝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至此留下了始終割舍不下的剪紙情結。
退休后,空閑時間多起來的他,報名參加了剪紙班學習。課上認真學,課下,鮑尚貴買了十幾本書自學研究,看到好的剪紙圖案也會拍下來反復揣摩。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剪紙班畢業(yè)后,鮑尚貴的剪紙漸漸自成風格,他也由一個“門外漢”逐漸成為一個剪紙高手。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剪紙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有所得的鮑尚貴開始帶著自己編寫的剪紙教材,走進合肥的各個街道、社區(qū),傳播非遺剪紙藝術,并留下自己的微信和手機號,為有需要的街道社區(qū)群眾進行義務授課。
從2020年下半年到現(xiàn)在的一年時間里,鮑尚貴先后擔任了5個社區(qū)的少兒剪紙班老師,還與十多個社區(qū)聯(lián)合舉辦了多場剪紙教學活動。根據聽課的老人與孩子興趣點、接受能力的不同,每次公益課前,他都會分別寫有不同的教案。“雖然都是由淺入深,但對孩子重在從小培養(yǎng)他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對老人則以傳統(tǒng)圖案教學、娛樂為主。”
鮑尚貴的剪紙作品中大多以人文風光、民間民俗及民族風情等為主題,同時注重與新時代、新思想相結合,富有教育意義。從反映人文風光的《苗族少女》《戲劇人物》,到反映民族文化的《十二生肖》《二十四節(jié)氣》;從倡導節(jié)約的《顆粒歸倉》,到宣揚雷鋒精神的《向雷鋒同志學習》;還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創(chuàng)作的《一大會址》《南湖紅船》《井岡山上》《開國大典》……鮑尚貴將家國情懷細細雕琢、裁剪,最終成為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
深愛剪紙的鮑尚貴,借助手上的剪紙技藝助力黨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層社區(qū)落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疫情防控知識和對一線防疫工作者的祝福,巧妙地融入剪紙中,創(chuàng)作出了剪紙里的戰(zhàn)“疫”故事,提醒居民們注意防護的同時,為社區(qū)防疫人員加油打氣。第七次人口普查期間,他又用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剪紙作品,對人口普查工作進行宣傳,有力地提高了社區(qū)群眾對人口普查的知曉度,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
“剪紙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希望借助剪紙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將一些精神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和孩子們。”鮑尚貴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這一非遺項目,愛上剪紙,通過剪紙藝術弘揚正能量。
(來源:中國社區(qū)報2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