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奮進在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征途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社會工作發展成就巡禮

時間:2019-09-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李芳

  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他們是活躍在城鄉社區、學校、醫院、救助機構、福利院等各個領域里潤物細無聲的專業社會服務力量;在國家發展戰略、社會治理推進實施的征程中,他們是政府的得力助手、社會福利的傳輸者、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協同者。他們的職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社會工作。新中國成立的70年來,社會工作事業伴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砥礪前行,闊步邁入了新時代。

  百廢待興

  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萌芽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面對的首要任務是迅速地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凝聚起建設新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與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在社會福利和助人體制方面,推行了由政府及工作單位實施的幫助有困難的社會成員解決其面臨問題的模式。這一時期孕育了我國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是其萌芽期。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規定設立內務部,主管民政工作。就在同年,一場水災肆虐16個省份,內務部迅速承擔起救災任務,以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為使命,扭轉了舊社會每遇災害“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局面。1950年至1953年,全國完成了取締娼妓工作,民政部門承擔收容改造妓女的任務,通過身心治療、教學技能,幫她們走上新的生活道路。1953年,全國400萬吸食鴉片煙毒者陸續戒絕,民政部門在協同人民團體調動全民參與禁毒、戒毒幫教和協助貧苦自戒者戒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城市實行的街居制和在農村建立的五保戶等保障制度,體現出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的雛形。

  以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政工作掠影,記錄了中國特色社會工作早期發展的軌跡。民政工作的方法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在當時社會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避免西方國家工業化早期付出的巨大社會代價貢獻了自身力量。

  改革開放

  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工作快速挺進

  1978年,新中國跨入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時期。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工作事業在這一時期也獲得了快速、蓬勃的發展。

  1979年3月19日,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講話中指出社會學等學科“要趕快補課”,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開始重建。1983年,雷潔瓊教授在為民政部進行的干部培訓中指出“民政工作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民政院校開始了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的探索。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馬甸橋旁的北京對外經濟交流中心大廈舉辦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論證會(史稱“馬甸會議”),重新確認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科地位。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北京大學等三所高等院校獲得國家教委批準開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開啟了專業社會工作恢復和重建的新階段。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以“教育先行”為特征,而立足中國現實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教育發展之路從一開始就與實踐緊密結合。以民政領域為主的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在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區建設、社會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他們的作為促進了黨和政府下決心大力發展社會工作事業,推動行政性非專業社會工作向著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工作邁進。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自此我國社會工作踏入了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快行道。截至2018年,通過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獲得助理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的人數達43萬余人,城鄉社區、相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中38萬多個社會工作專業崗位與970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社會工作者并肩,創新性地介入伴隨改革開放深化而出現的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服務、困難群體服務等,解決城市發展中社區疏離,農村居民醫療和養老保障以及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問題,通過專業社會服務織密社會保障網絡的服務網絡。

  這一時期,社會工作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協同政府開展了前所未有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助推我國社會治理局面展現出新的面貌。

  走進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建設昂首闊步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社會治理變革和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這一時期的社會工作事業厚積而薄發,全面融入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開啟了奠基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大廈的工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工作,先后有《社會救助暫行辦法》《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創新的意見》《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及《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150多項政策法規對發展社會工作、發揮社會工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民政部單獨或者聯合有關部門出臺了25項社會工作專項政策及7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的支撐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職業體系建成夯實、專業作用更加凸顯。近年來,民政部門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城鄉社區、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服務、兒童服務、婚姻家庭服務、殯葬服務等領域社會工作發展,引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到基層扎根,夯實民政基層基礎。在脫貧攻堅一線,民政部組織實施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服務“三區”計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和社會工作教育對口扶貧計劃,為貧困地區輸送了專業人才和專業服務。與此同時,社會工作群體更廣泛地介入社會治理,活躍在精神衛生、禁毒戒毒、矯治幫教、糾紛調解等各個領域,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治理的發展。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社會學的實踐性學科,我國社會工作經過70年的探索、積累,逐漸發展出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的理論與實踐,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體系扎下了厚實根基,也必將開啟更加壯闊的發展歷程。

  “揚帆正遇東風來,遠征萬里縱青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藍圖中,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將更加舉足輕重。作為社會治理主力軍之一的社會工作事業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書寫更加華彩的篇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2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