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芳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中國社會領域發生了巨大變遷,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隨著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在國家發展、社會治理中作用的凸顯,政策創制和學科理論的不斷豐富以及實踐的高速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體系積累了深厚基礎,正成為開啟新的發展里程的強勁引擎。為此,記者就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的優越性及成績等問題,采訪了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顧東輝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魏娜。
記者: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發展均與一個國家的文化脈絡、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緊密相連。請結合以上元素談談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體系的優越性。
顧東輝:黨政主導、全國一盤棋、國家資源為主、多元主體互補是中國社會動員體制的重要特色。相應地,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一是服務對象廣博,在人群、問題和地域上均如此;二是可以集中資源辦大事,如社會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積極參與;三是可以實現不同利他系統的聯動和互補,從而避免浪費,提高效能;四是長于應對重大急難事件,這在災后社會服務中已有很多案例。
魏娜:志愿文化是一個國家總體的文化和文明制度的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的國家,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當中,對于志愿服務有著很重要的記載。新中國成立以后提出的“學雷鋒”實際上是我們國家在建構社會文化當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志愿文化,包括集體主義精神、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要素。在我們長期的文明實踐當中,像鄰里互助等經過長期積累而沉淀的文化元素,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他們都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
顧東輝: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質量良好,一是規范化不斷推進,二是專業化不斷加強,三是已與其他助人系統有所聯動,并以其在專業品性和項目管理上的優勢助力了其他助人系統的發展。
基于高質量頂層設計(如五年計劃)自上而下依靠黨政網絡推動的體制機制特色,已經在中國取得了良好實踐效果。上述特色已融入中國機體之方方面面,并始終發揮著積極作用。其融入到社會工作系統之中,取得成績也是自然而然的。目前,社會治理已成為國家戰略,正在日益得到重視;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比過去任何事情都強烈,其中許多需求依托傳統機制無法得以滿足。這兩種需求“上下”合力,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魏娜:經過70年發展積累,中國志愿服務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志愿者登記注冊人數有了急劇增長,而且活躍的志愿者在不斷增加,這正是構成我們國家志愿服務體系最基礎的支撐;標志國家志愿服務體系發展成熟度的志愿服務組織發展正越來越壯大;從政府到社會,志愿服務支持系統的構建不斷完善,尤其是《志愿服務條例》的頒布,把各級政府納入到志愿服務支持體系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支持志愿服務發展的知識體系,即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理論體系也日趨完善。
記者:請簡談一下中國特色社會工作、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對增強國家軟實力及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豐富世界文化發展的貢獻。
顧東輝:社會工作可以對社會成員發揮積極功能。一方面,可以協助社會成員就具體事務進行更合理的資源調配,保障其合理權益,疏解其困境;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可以協助社會成員在情感、行為和認知方面得以改善,提高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其參與能力。社會工作還可以對宏觀場境發揮正面功能。從經濟視角看,可以滿足社會成員的非物質需求,促進就業,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擴大消費,降低社會發展成本;從政治視角看,可以減緩市場失靈的后果,增加利益訴求方式,促進民眾參與;從社會視角看,可以創新治理,協助社會成員恢復人與環境平衡,推進公平正義;從文化視角看,可以彰顯人文關懷。社會工作的上述功能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國家軟實力,更將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中國智慧。
魏娜:應該說沒有一項文化活動像志愿服務這樣,能夠動員社會各個層次都參與。它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對塑造社會成員的美好心靈,促進社會團結,都具有其他活動無法代替的作用。在大型賽會志愿服務中,我國的志愿文化向世界傳播,豐富了世界的志愿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當中,中國企業不僅援助其他國家經濟建設,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與當地居民深度互動。中國人把他們的大愛獻給了世界,這種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