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鵬程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這里著《孝經》,傳頌千年、經久不息。孟子倡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這里走向世界。10月30日-31日,在山東省濟寧市舉行的2019尼山文化養老論壇上,文化養老品牌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會前參觀考察中,在曲阜孝養城、康達護理院、家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完備的設施、人性化的服務讓與會代表贊不絕口,在儒源新村、圣源村、武家村,尊老敬老、鄰里守望的和諧鄉風,讓與會專家學者對文化養老的根基平添了幾份信心。
進入新時代,濟寧市立足孝悌為本、鄰里互助的儒家文化獨特優勢,打造“儒鄉圣地·孝養濟寧”養老品牌,通過制度引領、陣地支撐、文化傳承和親情服務,推進文化養老在孔孟大地蓬勃發展,構建起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文化養老服務體系,2018年底被民政部、財政部表彰為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地區。
“濟寧文化底蘊深厚,是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鄉,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和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孝德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濟寧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張發堂在致辭中表示,“我們有責任、有條件、有信心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發揚光大,進一步提升文化養老魅力,積極應對老齡化。”
本次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聚焦“新時代與文化養老”主題,旨在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養老服務模式。論壇由濟寧市人民政府、《小康》雜志社聯合主辦,濟寧市民政局、曲阜市人民政府承辦,共吸引了國內十幾個城市的政府代表、專家學者、養老產業從業者共百余人到會聆聽,匯聚了國內外養老領域的多個先進成果和經驗,探討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實踐意義的文化養老模式。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當前,我國老齡化發展快、不平衡、未富先老、帶病生存老人多、農村養老文化活動缺乏、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建議,“要大力倡導文化養老,著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著力發展老齡志愿服務,在全社會營造敬老孝親的氛圍,讓老年人及家庭未來可期。”
“在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的情況下,不少老年人文化生活依舊匱乏,很少甚至沒有參加過各種文化活動,老年人社會參與嚴重不足,家庭關系不和諧,子女對老人不尊重、不孝敬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小康》雜志社社長舒富民提出,積極倡導推動 “文化養老”,是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必要手段,要努力讓文化養老成為養老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中國的養老事業發展更為積極、健康,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質量。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文化養老是中國特色的養老形態,對當下中國構建積極老齡化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論壇上重磅發布《文化養老指標體系》。該體系系統梳理了文化養老的內涵及開展文化養老的重要意義,以濟寧市文化養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為藍本,闡述了文化養老指標體系的一系列重要指標。
據悉,該體系分為文化養老示范機構指標體系、文化養老示范村委會(居委會)指標體系、文化養老示范鄉鎮指標體系、文化養老示范縣(市、區)指標體系四個層級。每個層級指標體系又分為三個維度級別,級別層次越高,評估指標越綜合。
此外,為了完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使用、評估和激勵機制,不斷提升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素質,在論壇現場,山東理工職業學院中醫醫養學院、濟寧養老服務業協會、濟寧市健康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基地三個新機構舉行了掛牌儀式。未來,三家機構將立足專業化發展,傳承文化養老品牌,為濟寧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助力全市乃至全省養老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