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甄別尋親十二法』幫你找到家

時間:2019-09-2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王正玲

  一次山體滑坡,兒子遍尋無著,家住安徽省歙縣坑口鄉的王陽一家這些年急白了頭——自四年前智障的兒子王群在山體滑坡后意外失蹤,他們便寢食難安、日夜思念。今年6月的一天,王陽突然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的電話,得知兒子目前在救助站生活,他們真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兒子如何獨自一人翻越大山到400公里外的上海?這幾年又是如何過活的呢?喜的是經歷了骨肉分離這段痛苦的日子,兒子終于回來了。

  上海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近年來每年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近1.5萬人次。目前,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仍有600多人。記者前不久從市民政局舉辦的“幫你找到家——中秋圓夢”主題活動中了解到,近年來,上海市總結了多年來口口相傳的救助返鄉經驗,逐步摸索出“甄別尋親十二法”,成立了“甄別工作室”“尋親甄別青年突擊隊”,從最初的捕捉只言片語到形成專業方法,從跨省甄別到形成聯動機制,從織密全國尋親網絡到充分利用智慧公安高科技手段,幫助了更多的流浪乞討人員成功找到家,讓他們早日與家人團圓。

  今年以來,僅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就為特殊疑難受助人員開展甄別尋親服務903人次,查實身份信息或聯系到親屬的899人次,尋親成功率達99.6%。

  你找到家精準甄別,“幫

  “面對迷途老人茫然的表情、走失兒童無助的眼神、智障人員近乎空白的記憶,我們迎難而上、積極破解,運用多年積累提煉出‘甄別尋親十二法’,開創了甄別尋親精準救助的上海探索——‘幫你找到家’。”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康清萍介紹,救助工作人員致力于突破時限和地域的局限,通過口音特征辨別法、相貌特征辨別法、語言引導法、環境地理痕跡法、實地尋蹤法、人臉識別法、采血比對法、數據庫查找法、媒體合作法、站際合作法、公安協查法、頭條推送法,為無數流浪人員續上了團圓之夢。

  去年初,一位年逾八旬的流浪老人被好心人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在讓老人接受醫療救助的同時,救助人員也開展了尋親服務。然而,面對這位有嚴重腦梗后遺癥,無隨身行李、無身份證件、無法回應工作人員詢問的“三無人員”,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多年的尋親專家、有著豐富甄別尋親經驗的唐懷斌也犯了愁,他們先后運用了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查詢、“今日頭條”公告、DNA血樣比對、人臉識別等科技手段和傳統報刊發布等尋親方法,均因為老人身份信息線索全無一度陷入僵局。

  在隨后近5個月的時間里,救助人員一方面不時前往醫院看望老人關注其身體情況,另一方面嘗試與老人交流,終于老人狀況好轉了,開始對詢問有所回應,雖然只有簡單而含糊不清的單音節字,但說明他感受到了救助站幫助他回家的誠意也愿意配合。“我在反復詢問老人姓名時,他勉強發出‘HONG’‘SA’等單音字,后來在詢問老人屬相時看到他的表情似乎不懂。我就想起來,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回族等少數民族似乎沒有講屬相的習俗,于是便詢問老人是否是回族人,老人立馬點頭。”唐懷斌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終于問出了老人的一些碎片信息——“回民”“姓撒”“南市”“舊街”等,根據這些只言片語他便馬不停蹄地開展了走訪尋親之路。“我騎著自行車到上海原南市區(現為黃浦區)的舊倉街,拿著老人的照片到居委會一個個走訪查問,終于在長生居委會查到了老人生活于此的歷史資料,與老人的哥哥取得了聯系。” 2018年4月8日,老撒回到了家。今年中秋前夕,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回訪時,看到老撒身體恢復良好,生活基本能夠自理,還能在家人的陪同下進行簡單的戶外活動,他們十分欣慰,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美好。

  無私關愛,圓你團聚夢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以下簡稱二站)主要承擔因各種原因無法回家的流浪乞討人員管理工作,承擔了很多艱巨的任務。據二站站長唐美萍介紹,目前因無法核實身份信息、長期滯留在二站的流浪人員共有644人,其中滯留10年以上的有324人,患有精神障礙、智力障礙的近60%。除了傳統的甄別手段,二站專門成立了“尋親甄別青年突擊隊”,發起全國尋親甄別聯動機制,為跨省甄別團隊提供語言風俗、交通保障等便利,還與上海市公安局刑事偵查總隊合作,借助“智慧公安”,用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為流浪人員尋親。10年來,二站共幫助364名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成功找到家。

  失蹤四年終回家的王群就是在二站生活、由二站送回家的“幸運兒”。4年前的一天,安徽省歙縣坑口鄉下暴雨,附近山上發生了山體滑坡,患有先天智力障礙的王群正是在這次自然災害中走失的。至于他如何從山溝溝獨自走到上海的仍是一個謎,萬幸的是他在上海街頭流浪時,被送入市救助管理二站接受救助。剛入站時,他幾乎不與人說話,還常常哭鼻子。二站專門設置了兩個房間為暫時沒找到家的受助人員打造“類家庭”,通過家庭模式參與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關心。隨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在與他日常交流中尋找蛛絲馬跡,最終出現了文章一開頭描述的場景。

  人世間最欣喜的,莫過于久別重逢、親人團聚。為了進一步加大甄別尋親的力度,今年7月17日,上海市委深改委通過了加強和改進上海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8月,針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的身份查詢工作,市救助管理部門主動與市公安局刑偵總隊溝通協調,分批排查上海托養在大豐安置所的497名受助人員信息,并逐一核實身份信息。9月,已對302名受助人員完成了身份比對,排查出疑似身份信息42人,甄別成功率達13.9%。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9.2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