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鄰里不陌生 社區有溫度
——湘潭市雨湖區“三治”融合力推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

時間:2019-10-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通訊員 周偉波

  打造集政治學習、黨性錘煉、堅定信念、思想升華為一體的“新時代政治生活學習館”,組建讓鄰里互助更有人情味的“睦鄰紅管家”“助老服務社”,精準瞄準居民需求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日”“每周課堂”品牌活動……近兩年,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以“紅潤雨湖·三治同行”為主題,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核心、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基礎,創新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讓鄰里不再陌生,社區更有溫度,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打破路徑依賴 夯實社區治理基礎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環節,雨湖區委、區政府注重打破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推動治理路徑從條塊分治向系統治理轉變。

  雨湖區設立社區治理辦公室,下設黨建、自治、法治、德治四個工作小組,分別由組織、民政、政法和宣傳部門主抓,形成黨委統一領導、上下聯動、各負其責、協調有序的城鄉社區治理組織領導體制。同時,將社區建設融入全市高品質生活社區建設規劃,促進各社區空間布局、功能定位、投入方式和服務設施合理完善。

  城正街街道洗腳橋社區黨總支書記尹曉琦介紹,通過建設“新時代政治生活學習館”,打造一流的黨員實踐教育基地;新建“禁毒教育館”,開展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和社會普及宣傳;配套完善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兒童之家功能服務,切實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政策咨詢、培訓學習、文體活動、養老服務、兒童之家等多功能綜合體,成為黨員群眾的幸福家園。

  為了厘清政府與社區的權責邊界,改變“社區工作行政化”的困境,雨湖區建立城鄉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明確社區22項依法履職事項、40項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和9項社區購買服務準入建議清單。通過開展清牌子、減評比、去臺賬等“去機關化”行動,首批取消社區70多個出具證明事項,推動社區自治職能歸位。

  在此基礎上,雨湖區以建設高品質生活社區為切入點,明確了“幸福社區”“陽光社區”“智慧社區”等高品質生活社區定位,將全區49個社區劃分為467個網格,通過完善社區硬件設施和功能服務室,促進居民15分鐘生活圈和社區網格融合疊加,實現良好的網格管理和快捷服務。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初步解決業務辦理中時間和空間問題,簡化了辦理流程,基本實現“最多跑一次”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促進“三治”融合 釋放社區治理活力

  針對社區治理中的黨建活力不足、“三治”虛化泛化等問題,雨湖區創新黨建引領、“三治”協同、激勵導向機制,通過促進“三治”有機融合,釋放出社區治理活力。

  通過把社區黨建作為社區治理的一條主線,貫穿“自治、法治、德治”三大領域,雨湖區形成了云塘街道的“四紅四優”特色黨建、窯灣街道的“蜂巢式”黨建、廣場街道的“紅色聯盟”工程等一批特色項目。

  窯灣街道唐興寺社區黨總支書記粟娜介紹,通過發揮社區黨總支牽頭引領作用,建立“蜂巢式”黨建模式,把黨建與社區治理統一起來,通過社區黨組織統籌協調,聚合多方治理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各項工作,以優質服務、高效管理來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社區治理新生態。

  同時,雨湖區以自治議事協商機制為基礎,創新推出居民“零距離”點單、“社區議事廳”制單、“服務直通車”埋單模式,在社區設立居民議事廳,推廣實施“自提、自議、自決、自辦、自管、自享”的工作模式;以法治保障服務機制為本,在社區建立公共法律服務點、人民調解室等民主法治陣地,為每個社區配備一名法律顧問,提升居民法治水平;以道德引領風尚機制為要,完善“一約五會”制度建設,出臺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實施細則,廣泛開展“社區文明家庭”“最美雨湖人”等優秀典型評選,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

  為了激發干事創業的氛圍,雨湖區還出臺《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實施細則》,建立社區工作者崗位和等級相結合的薪酬體系,從社區選拔一批優秀社區書記進鄉鎮(街道)領導班子,打通社區干部的成長晉升通道。

  凝聚發展合力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城鄉社區治理需要集眾智、合眾力。雨湖區通過精準瞄準居民需求,推進黨群聯動、促進部門聯動、引導社會聯動,有效提升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黨員“三亮”活動點燃了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雨湖區在社區顯眼位置“亮身份”,在黨務公開欄中“亮責任”,每月在黨員積分公示牌上“亮先鋒指數”,通過“社區一家親”、認領“微項目”等多種形式,發動社區黨員參與商議解決小區“雞毛蒜皮”小事。

  唐興寺社區黨組織與專業社工一同將居民議事會扎根在小區居民家門口,通過“三會一課”、黨組織民主生活會的形式了解居民們的訴求和需要。朝陽街143號小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沒有物業公司,垃圾亂放現象長期困擾附近居民。

  今年6月11日,社區干部與社工在小區門口擺上桌椅,邀請居民過來聊天,把社區會議室里的“閉門會議”變成小區門口的“便民議事”。大家集思廣益,采取發出倡議、入戶宣傳、及時勸誡等方式,有效改善了社區生活環境。居民們紛紛表示:“有個定期的聚會、討論會,不僅讓我們發揮了自身作用,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

  同時,雨湖區建立區領導定點聯系社區制度,定期研究、經常督查,及時解決社區治理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探索實施“鄉街吹哨,部門報到”試點,各試點社區根據自身需求,整理需要相關部門解決的“幫聯清單”,交由社區治理辦公室匯總,再根據部門職責分工,實行幫聯任務交辦,共同解決社區的實際問題。通過“幫聯機制”,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中黨建活力不足、征地拆遷矛盾糾紛訴求、小區物業管理亂象等事項1000余件次。

  為了推動居民需求與專業服務精準匹配,雨湖區每年還定期舉辦“三社聯動”供需對接會,并引入專業社工機構入駐12個街道(鄉鎮)的社會工作站,為轄區居民提供個性化、專業化、規范化服務。截至目前,全區有注冊志愿者8萬余名,49個學雷鋒志愿服務驛站,60余支黨員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已累計開展扶殘助困、愛心慈善、心理疏導、普法宣傳等各類服務5000余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0.2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