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最近幾天,北京市許多社區都熱鬧非凡。有的居民在比賽廚藝、有的居民在參加趣味運動會,還有的居民精心準備了一臺原創演出……大家都在過北京市首次在全市范圍內舉辦的“社區鄰里節”。連日來,記者深入走訪多個社區,同居民們在微冷的深秋共同感受這個暖意融融的節日。
3213個社區齊歡騰
鄰里情誼滿溢著“京味兒”
10月26日,在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的一處社區大院內,以“美食文化”為主題的“社區鄰里節”如火如荼地展開。
還沒踏進院門,一股濃濃的醬香味先撲鼻而來。宋家的老北京炸肉醬、劉家的豬肉黃醬、申家的雞肉炸醬、郭家的花生芝麻辣素醬……香噴噴的炸醬,有的放在陶瓷碗里、有的裝在了密封罐內。“小伙子,我這醬特香,快來嘗嘗!”“姑娘,吃到我做的炸醬就吃到正宗的老北京味了。”十幾位大爺大媽笑容滿面地站在幾個長桌旁,熱情地招呼著居民們品嘗自己制作的醬料。
一位社區工作者告訴記者,來參加比賽的居民都是社區里有名的美食“行家”,這次醬料評選比賽,不僅密切了鄰里關系、增進了鄰里感情,還讓居民們品嘗到了不同的手藝。“社區特地為大家準備了幾大筐現切的饅頭片,還有米粥、熱湯、蔬菜等等。”
今年73歲的李肇利帶來了一大碗老北京炸醬,老人一邊介紹自己的制作秘訣,一邊給居民遞來的饅頭片上盛了一小勺醬。眼看著一碗醬快見了底,老人高興極了。“我平時就愛研究美食,這老北京炸醬我做了幾十年了。比賽能否獲得名次是次要的,得到居民的認可才是讓我最開心的。”
據了解,10月26日-27日,像這樣滿溢著“京味兒”的鄰里節,在北京市3213個社區都在同步開展,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為北京市歷史首次。“社區鄰里節”采取“1+15+3213”的模式,1個市級主會場、15個區級分會場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市3213個社區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凸顯特色,開展各類居民喜愛、互動性強的活動,提升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
老中青少歡聚一堂
社區活動所有居民都可參與
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聯合舉行。而10月26日,在朝陽區左家莊街道朝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體育館內,一場不出社區的微型“冬奧會”吸引了數百位居民的熱情參與。
在專業冰雪教練的帶領下,居民們分別參加了旱地冰球、陸地冰壺、冬奧項目冰雪體感游戲和冬奧滑雪適應性訓練等項目體驗。有的市民帶著孩子在模擬冰壺桌面上興致勃勃地切磋技藝,有的市民與小朋友們共同組隊打冰球對抗賽,有些女孩子在體感游戲機前體驗滑雪游戲,健身教練們還帶來了自創的“冰雪健身操”。
與冰雪運動的親密接觸,讓家住曙光里社區的居民張女士和她15歲的女兒都興奮不已。“十幾天前,我們就在社區微信群里得知了這次冬奧主題的‘鄰里節’活動,居民們都特別期待。今天正好是周末,我很早就帶著孩子來到現場了。”張女士說,“沒想到活動場面這么壯觀、這么熱鬧。以前不太熟悉的鄰居,通過這次活動由相識變成了相知,以后還會變成相助。我相信,社區一定會越來越好。”
來參加活動的劉大爺也為“社區鄰里節”伸出大拇指。“對于老百姓來說,有這樣一個促進鄰里關系的節日很重要,也很實際。剛才帶著小孫子體驗了好幾個項目,無論是活動舉辦的時間,還是各種體驗項目的設置,都安排得很合理,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還有小朋友都可以參與其中。”
全民參與、老少皆宜,這是北京市首屆“社區鄰里節”設立的初衷。據介紹,為了增強居民群眾的參與率,北京市特地將“社區鄰里節”活動安排在雙休日開展,廣泛覆蓋老、中、青、少等各個年齡段人群,避免出現“少數人的社區活動”現象。為了提升活動影響力,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專門設計了“社區鄰里節”統一標識,設計印制了10萬份宣傳海報張貼在社區辦公場所、樓門院口、單元門洞、宣傳欄等醒目位置。各街道、社區也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橫幅、展板、彩旗等形式,預告本社區的具體活動安排,確保社區居民廣泛知曉。
鄰里之間的“樂”“頌”“情”
生活空間有真情、有溫度
在北京首屆“社區鄰里節”活動中,除了有社區跳蚤市場、趣味運動會、包餃子擂臺、社區電影節、公益“綠跑”等以鄰里“樂”為主題的文體休閑活動,還有歌舞聯歡、書畫攝影展、心理教育課堂進社區、垃圾分類宣傳等以鄰里“頌”為主題的精神文明活動,更有慈善大集、義工在行動、結對幫扶、走訪困難群眾、關愛獨居老人等以鄰里“情”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
“全市各社區結合黨員團員回社區報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等工作,發揮社區‘兩委’下屬委員會、社區社會組織、社區黨員、團員、樓門院長、駐區單位等作用,弘揚社區公益慈善正能量,積極打造有真情、有溫度的生活空間。”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濟貴說。
在海淀區甘家口街道四道口社區廣場,街道醫療志愿服務隊、義務理發服務隊、居家養老服務隊、修鎖配鑰匙志愿服務隊的數十位志愿者共同參與到以“傳遞愛心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社區鄰里節”活動。
81歲的趙大媽和同行的鄰居都選擇了盲人按摩服務。剛一落座,趙大媽就笑盈盈地跟盲人師傅說:“我這邊肩膀窩疼,但也說不準確切的疼痛位置,辛苦您幫忙按按。”沒出半分鐘,盲人師傅就用專業而嫻熟的技法找到了趙大媽的病痛所在。師傅一邊有條不紊地為老人提供服務,一邊還不時和大媽聊聊家常,場面其樂融融。
除了理發、按摩、配鑰匙、測血糖等志愿服務項目,甘家口街道還開展了冬衣捐贈活動,使居民群眾成為志愿服務受益者的同時,也把愛心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冬衣捐贈點人氣火爆,不到半個小時就收到了1500多件捐贈。居民們拎著大包小包,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毛衣、羽絨服、棉被毛毯等御寒衣物。90歲的呂大媽在女兒的陪伴下,提前一小時就來到活動現場等待,將16件棉衣交給志愿者。
森林消防局機動支隊海淀駐防分隊的20名官兵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他們三人一組,將居民捐贈的衣物進行登記、分類和整理打包,從源頭減輕受捐單位后續的衣物分類壓力,力求達到“精準捐贈”。甘家口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主任趙少芬告訴記者,這些衣物將帶著社區居民的愛心,經海淀區民政局慈善工作管理辦公室送往北京市對口支援地區的群眾手中。
同一個鄰里節,“打開”方式卻各不相同。記者了解到,今后,北京市每年都將舉辦一次“社區鄰里節”活動。“我們將通過此項活動,建立鄰里互助、資源互通的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吸引居民走出家門,從參與進來到互助起來,共同推動社區善治,打造北京市社區治理活動品牌。”趙濟貴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