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超
為弘揚文明新風,不斷深化以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惠及百姓民生為主要內容的殯葬改革,浙江省長興縣圍繞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殯、葬、祭”三位一體,以開展喪葬禮俗整治為切入點,采取扎實有效舉措,堅持不懈推進殯葬移風易俗工作,堅定不移深化殯葬移風易俗內涵,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殯葬移風易俗工作成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細化規定抓示范
為移風易俗培育“政策土壤”
發揮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和村(居)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引領廣大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實施喪事簡辦。
推行試點先行。將全縣禮俗最為繁重的洪橋鎮作為開展移風易俗工作試點鄉鎮,緊緊抓牢黨員干部這一關鍵少數,以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兩代表一委員”和村干部為重點,發揮村民自治、民主協商作用,制定村規民約,推出系列具體化工作措施。自2018年6月試點以來,喪事簡辦500例,節約社會資金400余萬元。
及時制定政策。制定印發全縣移風易俗“1+2”文件,即《長興縣全面實施移風易俗工作方案(試行)》和《長興縣喪事簡辦實施細則(試行)》《長興縣進一步規范黨員、公職人員及相關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相關規定(試行)》兩個配套文件,對黨員干部、公職人員劃出高壓線,要求一律不準贈送、收受非親人員禮金,不得使用公務車輛參與辦喪、送殯活動,不得在辦喪過程中搞封建迷信活動和使用封建迷信喪葬用品;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細化問責情形,明確處理意見,讓移風易俗的“軟要求”轉為“硬約束”。
全面推廣實施。召開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暨移風易俗、文明誠信建設工作推進會,全面部署深化喪事簡辦行動,明確喪事簡辦三項工作制度:推行白事隨禮封頂制,規定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白事隨禮標準,遏制攀比浪費之風;推行承諾報告制,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操辦喪事實行事項承諾、報告、公示;推行喪事量化管理制,對殯期、花圈使用和擺放、哀樂、宴請、出殯線路和車輛等作出明確規定。全縣3萬余名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踐行喪葬新風。
完善設施抓服務
讓文明殯儀成為“主動選擇”
不斷加大殯儀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從火化、吊唁、治喪、祭祀等環節提供全程優質服務。
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縣、鄉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和村級公益性公墓。制定《長興縣智慧綠色安息堂建設實施辦法(試行)》,推行“入室為尊”的葬式改革。投入5000萬元,建成集“守靈服務、殯儀服務、餐飲服務、鮮花服務、喪葬用品銷售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縣殯儀服務中心。投入300多萬元,對殯儀館的結算大廳和喪葬用品銷售大廳等功能區進行升級改造。投入500萬元,在和平鎮長安村建成全市首個智能化管理的綠色智慧安息堂(骨灰堂)。縣財政每年投入100萬元,對30余個鄉村級示范性生態墓地進行維護管理。
加強隊伍建設。縣殯儀館和殯儀服務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支隊伍,通過采取“實踐學學典型、規范學學技術、集中學學精神”等方式,加強工作人員學習培訓教育,提升業務水平,優化溫情服務,全年無節假日、24小時不間斷,實現殯儀服務管理標準化、服務人性化、過程親情化。同時,健全規章制度、公開收費標準、聘請行風監督員等,有效發揮文明窗口作用。落實“六公開”“陽光殯葬”、便民惠民政策,嚴格執行遺體接運、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申領骨灰盒五項基本服務全免費。
創新服務內容。建立“縣中心+鄉鎮站+村點”殯儀服務模式。縣殯儀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無煙綠色環保守靈廳服務,守靈廳不燒紙、不點香燭、不使用紙質、塑料花圈花籃,全部使用環保電子祭祀產品和鮮花。中心自啟用以來,已為761名逝者提供了“一站式”節約環保殯儀服務,群眾治喪滿意度達到100%。在農村地區,推動小型標準化靈堂的使用,由鄉鎮(街道)統一采購相關設備并免費提供給辦喪群眾。同時,各鄉鎮(街道)和村(居)依托村文化禮堂等公共服務設施,使其成為群眾辦喪宴請的集中服務場所。
長效管理抓源頭
讓移風易俗成為“共同行為”
立足“有人管”和“堅決辦”,長興縣從喪葬用品銷售入手,強力推動移風易俗各項規定落到實處。
加強喪葬用品市場監管。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文明殯葬工作的通告》,禁止不達環保標準的焚燒喪葬制品行為。同時,民政部門會同文明辦、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公安等部門以及各個鄉鎮(街道)、村(居),開展殯葬用品市場聯合執法專項行動。
開展文明祭祀治喪活動。出臺《關于文明治喪嚴禁擾民的通告》,連續6年在清明、冬至期間開展“鮮花換紙錢”活動。印發《關于安全文明低碳祭掃的通告》,組建縣安全文明低碳祭掃活動應急指揮部,為群眾文明祭掃提供安全保障。
多方聯動凝聚工作合力。深入社區、村居、機關事業單位開展殯葬移風易俗宣講活動,大力宣傳全縣殯葬移風易俗新做法、新成效,樹立喪事簡辦先進典型,引導喪戶簽訂《文明治喪承諾書》。此外,積極宣傳各項殯葬惠民政策,著力扭轉群眾喪葬陳規陋習,引導群眾樹立殯葬移風易俗新風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