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景華
近年來,山東省鄒平市民政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攬全局、建隊伍、強服務、送溫暖,在救助服務、醫療救助、尋親返鄉、落戶安置等方面摸索出一套經驗和做法,為流浪乞討人員營造溫馨家園。截至10月底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00人次。
完善聯席會議制度,總攬全局統籌推進
為進一步提升救助服務質量,市民政局、政法委、公安局等12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印發全市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以市政府辦公室名義出臺《關于加強和改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強對救助管理工作的領導,夯實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明確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民政負責人靠前指揮,強化政府在設施建設、資金保障、人員配備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細化責任追究措施,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建立完善以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聯合公安、衛生、城管、交通、財政、編辦等多部門配合,定期調度部署工作,同相關部門密切協調配合,齊心協力同抓共管。
協調財政多方盤活資金,自2019年開始每年市級財政增加50萬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今年還購買了流浪乞討救助專用車,配置統一制式服裝,大大提升了救助效率。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救助管理服務水平
按照市編辦文件,嚴格落實編制,將鄒平市救助管理站增加到6個編制,并設置多名社工崗位。要求每個鎮(街道)配備一名救助管理員,由鎮(街道)民政辦主任或民政工作人員兼任,目前858個自然村都配備了一名救助管理協理員。
今年7月,為給流浪乞討人員更好地提供救助服務,市救助管理站誠聘“特邀監督管理員”6名,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黛溪派出所指導員、市人民醫院醫務科副主任、鄒平年輪律師事務所律師、鄒平圣豪時尚廣場店長、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大隊隊長組成,對救助管理工作實行全方位監管,確保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無縫隙開展。除此之外,還在全市主干道和人員密集的地方,以及各鎮(街道)商場門口、繁華街道路口,設立救助引導牌30多塊,方便求助人員及時求助。
不斷提升服務,給流浪乞討人員以溫暖
利用四級網絡體系對全市村莊可能隱藏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全面排查,橫向到邊界、縱向到村莊,確保無死角、不落一人。對排查出的流浪乞討人員定期入戶走訪并掌握其生活情況,加以幫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共撥款十多萬元,要求每個鎮(街道)為存在外出流浪傾向的人員提供救助食品、救助物資和防疫物資,并落實幫包責任人,定期走訪探視,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將落戶安置的流浪乞討人員全部集中安置到市九戶鎮敬老院。為便于管理,在院內設立一處封閉區域,設有涼亭、果樹和活動場所,走廊用鋼化玻璃進行封閉,并且安裝監控,全方位、無死角地掌握安置人員的生活狀態,每個房間設備齊全且干凈整潔。所有無法查明身份的長期滯留人員全部按照規定辦理戶籍,納入特困供養保障范圍并安置到位,至今已累計落戶安置20余人。
為體現黨和政府對社會最邊緣、最底層人群的關懷,所有長期滯留人員,在落戶時月份和日期均選為7月1日,并在“七一”這天,為落戶安置的流浪乞討人員過一個“特殊的生日”。為彰顯黨的關懷,落戶人員起名原則為三個字:男性姓“鄒”,女性姓“梁”,體現梁鄒大地對流浪乞討人員的關愛;第二字為發現地鎮(街道)名稱的首字,方便安置人員尋親工作;第三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中的一個,體現黨的關懷。
踐行初心使命,助流浪乞討人員圓回家夢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對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事關社會穩定之大局,每一個從事流浪乞討救助的工作者都要以“善心、愛心、熱心、耐心、盡心”對待每一位流浪乞討人員,盡力幫他們回到親人身邊。
今年4月7日,市救助管理站接到派出所電話,稱發現一名自述姓名為薛某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籍老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將其接回站里,通過公安系統身份查詢后并未發現此人信息,后經進一步了解,因其外出多年未歸,戶口已被當地注銷。由于老人身體不好,工作人員將其送往醫院進行全面檢查,查出患有糖尿病、大三陽、泌尿系統等多項疾病,左腳已嚴重壞死,需要做截肢手術。住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細心照顧,老人的身體、精神狀態都有所好轉,體重也比入院時重了好幾斤。9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用新配置的流浪乞討救助專用車,邀請一名專業護士和醫務人員,一同跨越7省市、行程2200余公里,護送老人回家。當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告別離開時,薛某握著站長的手哽咽地說:“感謝你們,感謝黨、感謝政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