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浣沙
1月25日,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北京西站月臺上,海淀區百望服務管理中心軍休干部鄧傳福與另外兩個人匆匆鉆進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
他們是奔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而且肩負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
鄧傳福,原解放軍總后勤部309醫院副院長,2006年退休。因醫術高超、工作認真,享譽軍內外。
臘月二十九那天,鄧傳福正幫著老伴收拾家務,突然接到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原解放軍總后衛生部部長張雁靈的電話,說為了盡快撲滅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復制2003年北京創建小湯山SARS定點醫院的模式,急切地邀請他們作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指揮部顧問,幫助確定籌建方案并指導施工。
鄧傳福跟張雁靈曾經有過一段“生死之交”。2003年小湯山醫院建院時,兩位分別是副院長、院長。他倆臨危受命,創造了7天建成小湯山醫院的世界奇跡,更有著患者死亡率最低、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佳績。
鄧傳福聽到召喚后的第一個反應是:“我上!”
老伴也緊跟著脫口而出:“同意!”
大年三十的車票買不到,鄧傳福只好買了大年初一的高鐵票。列車上,鄧傳福、張雁靈和中國醫師協會辦公室主任郭海鵬一直在討論醫院建設問題:首建火神山醫院,再建雷神山醫院,兩所醫院都要在6天內建成。“這可是世界也找不到的建設速度呀!”列車上的三位“逆行者”心急如焚。
突然,鄧傳福的手機響了,是遠在國外的兒子和兒媳婦打來的。他們從微信上看到爸爸正前往武漢的消息,立刻就急了:“您都70歲的人了,腰椎間盤突出那么嚴重,血壓也高,睡眠也很差,能挺得住嗎……”說著說著,兒媳婦擔心地哭起來了。鄧傳福對孩子們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雖然退休了,但還是共產黨員,重要的是我有建設此類醫院的經驗,不僅能看得懂建筑圖紙,而且對醫院感染和傳染病也很熟悉。我只希望祖國越來越好,百姓幸福安康。”
當天中午,鄧傳福一行抵達武漢,連飯都沒顧上吃,就立刻參加指揮部召開的會議。時間緊迫,他們要做的事情很多——聽取新建醫院的情況匯報;回答并討論提出的問題;查看施工現場;對圖紙提出具體修改意見,使科室分布、診療流程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呼吸道傳染病院“三區、兩廊、一帶”的嚴格要求;對施工單位的工程質量進行督導驗收。考慮到建設火神山醫院在先,他們立刻動手研究,然后再“復制、粘貼”給雷神山醫院。
接下來,鄧傳福他們遇到了一大堆問題。首先是醫院的性質問題,鄧傳福提議,取締門診部,只接受從下一級機構上送的已經確診的病人。同時,為了節約資源和防止醫院感染,把原定60張的ICU床位減為30張,3臺CT機減為2臺;原定3間的手術室減為1間,并且不配置專職手術室人員,有需要時指定另一家醫院負責。在病人分級分區方面,根據病情分為危重、較重、較輕,酌情分派病房,如ICU病房、兩層樓的輕癥病房。在區域布局與科室設置方面,檢驗科、CT室、檢查室、手術室等集中管理,藥房則安排在清潔區內……重要的問題逐一敲定后,鄧傳福他們每天都要下工地檢查,發現問題隨時糾正,有不同意見立刻溝通。
武漢的冬季濕冷。那幾天,天上有雨,地上有泥,他們身上有汗,渾身沒有一處是干的。吃飯基本上沒有鐘點。鄧傳福他們忙得像陀螺,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除了緊張的工作,還有就是精神高度緊張。但這對于鄧傳福他們這些抗擊非典老戰士來說算不了什么。“現在的條件比非典時期好多了!”鄧傳福說。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幫助支持下,經過參建單位共同奮戰,兩所醫院如期完成!
看著一批批確診患者如愿以償地住進了醫院,又有一批批治愈的患者歡天喜地地出院回家,回到北京隔離了14天的鄧傳福有感于自己這段又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寫下了一首小詩:
大疫突襲大武漢,萬家惶恐萬般難。
老兵奉命戰荊楚,笑看降魔火神山!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