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趙 達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主要著力點。“穩”是基礎,“保”是底線。民政部門肩負著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能,在“六穩”“六保”工作中,應擔當作為、穩中求進、貢獻力量。
緊扣“保基本民生”
堅決兜牢民生底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要加大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力度,把民生底線堅決兜牢,把群眾關切的事情真正辦好。
在兜底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對象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比對,建立完善貧困預警監測機制,將所有貧困人口納入預警監測范圍,實施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加大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孤兒、生活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的服務保障,做好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與管理,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各項關愛政策,全力保障各類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基本生活。
在救急上下功夫。在鄉鎮全面推行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對受疫情影響和因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問題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難群眾,建立化解急難問題綠色通道,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在政策上下功夫。健全完善低保標準量化認定辦法,保持低保標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實現低保標準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長,社會救助經費投入與政府財政收入同步提升。
在擴面上下功夫。開展殘疾人兩項補貼排查工作,出臺“支出型”貧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救助辦法,對困難家庭成員因患重病、在校讀書、靈活就業等原因造成家庭負擔超出承受能力,導致實際生活水平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家庭,其支出可在核查家庭收入時予以全額扣減。
緊扣“保市場主體”
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要合理使用福彩公益金,大力實施民生項目,盤活資源,為促進就業、增強經濟活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大力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區一站”要求,堅持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新建小區配套建設,開發商按照2‰的標準配建老年活動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并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
加強節地生態安葬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增長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70%以上,其中,海葬、樹葬、長期寄存等安葬方式逐年遞增10%。落實惠民殯葬政策,減輕群眾喪葬負擔,實現殯葬管理、殯葬服務與殯葬改革協同推進,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推進基本殯葬服務普惠化、均等化。
健全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制度體系。落實孤兒生活、醫療、教育、住房等各項保障制度,持續提高孤兒基本生活養育標準,進一步拓展“明天計劃”工作,啟動政府購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試點工作,確定昌圖縣為試點地區,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入戶評估、信息采集、監護指導、心理慰藉、行為矯治、社會融入等專業社會服務工作。
促進慈善事業和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動員社會公眾為慈善事業捐贈資金、物資和提供志愿服務,加強志愿服務制度建設,拓展志愿服務社會參與平臺,做好志愿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發展。
緊扣“保基層運轉”
全面增強基層治理能力
社區是基層基礎,保基層運轉必須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著力推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規范城鄉社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推動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性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依法開展居(村)委會換屆選舉指導工作,選好配強居(村)委會班子,合理提高工作人員待遇和工作經費。
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堅持重心下移,著力增強社區提供和轉介基本社會服務的能力,建立健全社區服務設施維護運行機制,推動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建成以社區綜合服務為主體、各類專項服務設施相配套的綜合性、多功能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網絡,有效集聚社區生活性服務資源。“十四五”期間,擬投入1.5億元,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的標準,對未達標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進行新(改、擴)建,到2025年實現城鄉社區衛生、文化、健身、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教育、殘疾人康復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建設,全面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
不斷培植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探索新時代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發展新模式,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