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民政廳局長談體會丨柳望春:繼承發揚抗疫精神 在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上求實效

時間:2020-11-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民政
【字體:    打印

連日來,全國民政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持續升溫。部分省(區、市)民政廳局長就貫徹落實全會有關民政工作決策部署談感想、講體會。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湖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柳望春的學習體會。

湖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柳望春

“十三五”期間,湖北民政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民政重點工作得到全面落實,難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堵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新的起點,湖北民政將繼承和發揚抗疫精神,不斷開拓進取,更好地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三五”期間的成效及啟示。一是建立健全社會救助福利制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兜底保障。社會救助的主體制度基本定型、體系基本健全、救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基本形成、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孤兒養育制度進一步完善,適度普惠型的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二是著力推進困境兒童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市(州)孤兒集中養育工作成效明顯,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初步構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95%和65%,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3.8張,護理型床位占25%。三是積極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明顯增強。5個市、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其中3個已通過驗收。積極探索創新公益創投、積分管理、“三社聯動”等機制,擴大了居民參與,促進了社會協同。推動基層群眾自治,城鄉社區協商形式推陳出新,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全面修訂完善,社區社會組織不斷壯大,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100%、61.2%。四是全面提升民政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基層民政服務能力不斷加強。通過推動縣、鄉兩級供養服務設施提檔升級、消防安全改造、無障礙配套,督促落實鄉鎮民政辦公室人員配置和農村福利院運行經費,開展標準化建設,基層民政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關于民政事業遠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思考。第一,基本思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民政事業發展,應該把握兩個關鍵:一是要始終突出民政工作的“兩性”地位定位,突出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著眼于服務“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需要,重點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二是要緊緊圍繞民政工作“三基”職責職能發力。規劃民政工作,形成三個“拳頭”,突出三大重點,推動三方面工作形成體系。第二,科學設定發展遠景和目標。對標國家規劃遠景目標,圍繞更好地發揮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科學合理設定民政事業發展遠景目標。“十四五”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第一個五年,應著重打基礎、推動制度定型、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第三,平衡主要發展指標。對“十三五”規劃中不符合民政工作發展實際、基層反映較多的指標應該適當調整,平衡預期性指標和約束性指標占比,充分考慮區域發展差異,突出區間性指標作用。

關于“十四五”時期重點工作任務的設想。平均用力不好做也做不好民政工作,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攥指成拳,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上下功夫,在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上求實效。第一,以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為重點,著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具體來說,就是要推動三個“轉變”:一是推動以生活保障為主向生活保障和服務保障并重轉變;二是推動以兜底保障為主向兜底保障和急難救助并重轉變;三是推動以家庭保障為主向家庭保障和個人保障并重轉變。第二,以推動養老服務和殯葬綜合改革為主攻點,著力提升基本社會服務質量。在養老服務改革上,重點是認真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殯葬綜合改革上,重點是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運營和管理,積極推行節地生態葬法,健全基本殯葬公共服務體系。第三,以推動社區治理創新為切入點,著力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一是推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健全完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發揮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二是牽頭推進城鄉社區治理,著力構建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三是加強社會組織登記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積極引導、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提供社會服務;四是大力推進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增強基層社會治理的公平性、精準性和協調性。第四,以優化縣、鄉民政服務設施和人員配置為落腳點,著力強化基層民政服務能力。一是優化整合縣級民政服務平臺。加強縣級民政服務體系建設,整合職能,組建統一的民政社會服務平臺。二是打造鄉鎮(街道)民政社會服務平臺。以鄉鎮福利院為依托,整合特困人員供養、低保核查,以及農村低保等發放資金職能,成立鄉鎮(街道)民政社會服務中心。三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民政社會服務。充分運用政府購買服務、財政稅收等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社會資本參與民政事業。四是深化民政事業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重點推動特困供養服務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每個縣建設2?3所標準化的區域性特困供養福利中心,與縣福利院一體發展;推行福利院(中心)管辦分離,實施服務外包。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0年11月24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