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好鄰居”“幸福養老”“山水婚典”……近年來,上海松江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品牌化發展,在民政領域涌現了一系列本土品牌,為區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后疫情時代”如何讓品牌更添活力?松江區民政局日前發布《松江民政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未來三年將集中力量培育、發展、深化一批體現松江特色的民政品牌,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品牌創建,是民政文明行業創建工作規范達標后,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推進平臺。”松江區民政局局長劉彥表示,力爭到2022年,初步形成“一行業一品牌”“一單位一品牌”的品牌創建機制,營造和優化全方位支持品牌發展的氛圍。
“幸福老人家”:滿足農村老人助餐“剛需”
“這里,燒菜燒得蠻好的,是我們全村老人的助餐活動點。”4月初,松江區泖港鎮茹塘村“幸福老人家”重新啟動了,老人們邊吃著熱騰騰的飯菜,邊聊家常,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作為全區首批試點項目,茹塘村“幸福老人家”去年11月開張以來就受到了村民歡迎。疫情期間因防控所需暫停服務,4月8日開門,老人就接連來打卡。每天一大早,志愿者和負責人一起備好30余份餐食。不僅供腿腳方便的老人堂食,還為住得遠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茶余飯后,老人還可在客廳看書讀報,在大廳看電視聊天,非常自在。
“經區、鎮兩級財政補貼后,平均每餐不到10元。前期,我們對村里老人需求、喜好進行了調研,確保物美價廉。”泖港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茹塘村“幸福老人家”主要以村民自有住宅為活動場所,為社區長者提供鄰里社交與助餐服務。助餐點由鎮里統一設計,到市場監管所備案,助餐人數基本在30人以內。
2018年以來,松江區民政局打造“幸福養老”系列,在養老機構建“幸福養老院”,在街鎮層面推進“幸福老人坊”,在社區層面建設“幸福老人苑”,在鄰里層面培育發展“幸福老人家”,在農村地區探索“幸福老人村”,并設立“幸福久久為老”服務熱線,針對不同老人特征,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多元服務選擇。
推進“幸福老人村”和“幸福老人家”建設成為解決農村剛需的惠民舉措。松江在前期總結葉榭鎮堰涇幸福老人村經驗基礎上,去年底基本建成泖港鎮黃橋村幸福老人村,還在石湖蕩泖新村選址建設幸福老人村。同時,在泖港鎮、葉榭鎮等5個涉農鎮建成6個幸福老人家。
“好鄰居”:貼心服務讓居民得實惠
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不會“云購物”怎么辦?石湖蕩鎮新源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有代充話費、網絡購物等功能,村里不少老人來這學習上網買東西,生活更方便了。
這種便民服務,只是松江區“好鄰居”社區服務站提供的多元化服務之一。2018年起,區民政局打造“好鄰居”社區服務體系,挖掘整合社區資源,建設“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站點,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生活服務。
“居村委會應該是居民的家,讓居民愿意去傾訴、活動的家。”劉彥表示,去年底,全區實現居村“好鄰居”社區服務站全覆蓋。91個居村委會均已完成改造,形成社區事務服務大廳、社區黨群服務室、應急調處室、衛生健康咨詢室、社區議事協商室和綜合文體活動室“五室一廳”的格局。
如何疊加方便實用的功能進去?各個“好鄰居”社區服務站都有妙招。為了方便方松街道西部居民日常生活,鄰里中心內設生鮮超市、社區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早教中心”等,樣樣貼近居民需求受到歡迎。在老年人較多的岳陽街道榮樂小區,小區組建了“愛心洗衣隊”,吸納剛退休的老人作為成員,主動為高齡老人提供洗衣服務。
目前,松江區正在推出一批街鎮級示范“好鄰居”服務中心,在15分鐘步行圈內,居民即可享受到個人政務、生活、為老、健康、心理、法律等10類基本服務,進一步推動資源下沉、服務下沉。
此外,松江還培育出婚姻登記頒證儀式特色品牌——“山水婚典”。2018年10月28日,松江在全市首推“婚姻登記+文化旅游”概念的特色主題頒證儀式。這一天,在素有“上海之根”之稱的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內,新人們在體驗了華麗而莊嚴的中式主題頒證儀式后,一同“打卡”廣富林開啟“時空之旅”,探訪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
在社會工作領域,長期培育的品牌“橋之家”讓困難群眾受益良多。“我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撬動社會廣泛參與,幫助困難群眾改變生活方式,引導他們熱愛生活走出貧困。”劉彥認為,要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進一步創新社區治理。去年,區民政局試點開展社區社會工作實踐點項目,組織10名社工助理督導師、20名社工高級人才培養對象,與30個3A級居村示范點結對,并招募志愿者,組成社工團隊,助力社區提升自治能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