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恒 常 慶
如何有效解決社區防控力量不足、防疫物資短缺、人員管控難等問題,江蘇省泰興市民政局出臺加強社區防疫防控工作文件,下發社區防疫公約和倡議書,先行指導濟川街道越街社區、黃橋鎮北街社區和曲霞鎮李圩村,開展疫情防控“微自治”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堅持自我管理,落實落細防控措施
“今天協商就到這里。就按說好的,我們這里增設1個卡口,以后四牌樓菜場過往群眾、鐵匠巷居民按各自通道出入,大家還有沒有意見?”濟川街道越街社區鐵匠巷疫情防護“微自治”睦鄰點負責人王娟在微信群里,再次征求大家意見。“沒有”“同意”“這樣大家都方便”居民們在群里紛紛回應。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越街社區鐵匠巷居民圍繞卡口設置,會同四牌樓菜場管理方開展的第6次“微自治”協商,最終確定了菜場、居民區出入雙通道方案,既達到了菜市場合理封閉要求,又方便了鐵匠巷居民出入,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據了解,“微自治”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越街社區居民按照聯排單元、居民小區等要素,自主建立基層疫情防護“微自治”睦鄰點27個,樓道長、物業和志愿者等78人參與管理;北街社區大學生志愿者、退伍軍人等56人,自發組建志愿者服務隊,下沉到轄區29個疫情防控“微自治”小組;李圩村以自然莊臺為單位,村民自發成立了“微自治”義務巡邏隊6個,充實壯大了社區防控力量。同時,著眼群眾身邊問題,注重細小微實,努力提升社區防控“微自治”成效:針對城鄉社區內部排查難的問題,村(居)民協商達成了“組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信息”的排查共識;針對城市社區防疫物資短缺、捐贈物資分配難的問題,居民們通過線上發布倡議、征詢意見、公開公示等方式,自發開展專題協商和宣傳發動,所有物資捐贈、分配使用情況一律公開;針對農村社區村民習慣性聚集的問題,村民們通過莊臺協商、聯排協商,出臺針對性措施,謀求鄰里共識。
堅持自我教育,激活激發自治功能
“今天我們莊臺專題召開網絡協商會議,主要討論昨天有隔壁靖江市生祠鎮部分村民私自渡船到我村蔬菜銷售點購買生活用品,大家說怎么辦?”李圩村東進莊臺卞文富一早就在群里召集大家協商。“我們莊臺增設卡口,自己安排人員執勤。”“蔬菜銷售點嚴禁向外村人售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建言獻策,協商落實了自發增設卡口、嚴禁村民外銷蔬菜等多項防控措施,提升了社區防控的針對性。
其實,疫情發生初期,村(居)民就自發運用意見征集、網上討論和視頻會議等方式,積極開展協商活動,制定適用于本村(居)的《社區聯防聯控聯保公約》,大家主動推送、相互轉發公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對紅白喜事、聚集打牌等防控重點事項,村(居)民自發組織全天候巡邏,發現情況立即報告、立馬處置;李圩村村民通過聯排協商、網絡協商等多種形式的“微自治”,達成了“婚事緩辦、白事簡辦、生日宴上梁宴不辦”的共識,先后推遲或取消婚嫁等宴請活動20多起,從簡辦理喪事3起。此外,村(居)民自發制作抖音、笑話、打油詩等喜聞樂見的防疫作品,部分有文藝特長居民還自發成立疫情宣傳隊,用通俗易懂的泰興話宣傳防疫知識,營造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濃厚氛圍。
堅持自我服務,分級分類守望相助
“黃大媽,您要的調料、方便面已經放您家門口了。”“李大爺,您閨女帶給您的青菜已經到我們點上了,什么時間到家告訴我一下。”北街社區退伍軍人劉軍異常忙碌,他和戰友自發設立的“翠綠營號”便民服務點,每日向華潤莊園小區居民提供物品代收、定時消毒、無接觸領取等服務,累計服務群眾2286人次。
針對普通居家隔離人員,居民們還自發通過微信協商,確定下單接單派送制度,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社區“網格員”變身“采購員”“派送員”,極大方便了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針對居家隔離人員,周邊群眾自發開展“多對一”幫扶服務,鄰居每日幫助測量體溫、門前消毒,同樓道居民聯系居家隔離戶主,幫助購買米面菜油等生活必需品,辦理煤水電費充值事項,做到居家隔離不隔心,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針對轄區內的低保五保、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困人員,包保人員每日走訪特困對象,左鄰右舍密切關注,及時掌握、幫助解決基本生活困難及需求;村(居)民自發捐款或購買口罩、方便面等物資用于特困對象,取了得較好的社會反響。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微自治’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優勢,持續引導發動群眾,積極運用微信、QQ等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協商、對話協商、書面協商等形式及民主懇談、征詢意見、公開公示等方式,共同協商解決、跟蹤監督紅白喜事辦理、外來人員返回、特困群體關愛等防控重點事項。及時總結推廣社區防控‘微自治’好的經驗做法,為打贏社區防控攻堅戰、增強社區治理能力貢獻更多硬核力量。”泰興市民政局局長唐曉偉表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