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近年來,從信訪矛盾突出村、項目建設難點村蝶變為和諧穩定平安村,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新民村的804戶村民見證了村子發展帶來的變化。帶來這一變化的正是基層治理的力量,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無論是村子產業發展、村容村貌還是村民的精神風貌都有了質的提升。
黨建引領構建治理體系
“廖書記,我們組的污水沒有接入污水管道,13戶村民房屋附近污水橫流,影響環境。”開會時,新民村4組黨員蔣鵬森向村黨支部書記廖年冬反映走訪村民時收集到的問題。
根據蔣鵬森反映的問題,新民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迅速到4組現場了解情況,并提出處理方案,積極向永和鎮政府爭取8.6萬元資金用于安裝污水管道。村民無償讓地并投工投勞,在較短的時間里處理好了污水問題。
新民村1組黨員梁宮榕入戶走訪時,村民反映村內拉砂石的車輛多,砂石拋撒掉落,路面塵土飛揚,影響環境和村民安全出行。收到梁宮榕提交的情況后,村“兩委”迅速調查核實,要求運輸單位負責人做好運輸車輛砂石密閉工作并聘請保潔人員清掃路面。在短時間內,村內砂石拋撒掉落、塵土飛揚的現象消失了。
在新民村,根據永和鎮黨員聯系戶管理制度,包括蔣鵬森、梁宮榕在內的53名黨員負責聯系804戶農戶,實現聯系服務全覆蓋,每月到聯系戶家中走訪(實地、電話、微信等)不少于1次。截至目前,共收集群眾問題和意見建議162條,辦理回復159條。
據廖年冬介紹,新民村黨支部以村建制調整為契機,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以需求相近為原則,將原7個村民小組優化調整為5個村民小組。秉承“黨小組設在治理上、黨員聚在治理中”的理念,設置5個黨小組,充分激發黨小組基層治理活力。此外,通過“農民夜校”、每月一講、每季一測試、年終一考評等方式,督促引導全村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
搭建平臺激發治理活力
如今的新民村,設置了“一站六平臺”(一站即新民村綜合服務站,六平臺即黨建平臺、就業平臺、醫療平臺、信訪平臺、教育平臺、治理平臺)。通過搭建平臺,一窗辦理、一站服務給村民帶來了不小的便利。
2020年10月11日,新民村2組村民彭素瓊到村綜合服務站申請醫療救助,村黨支部副書記袁小惠在辦理過程中得知,彭素瓊老伴已去世,長期獨自生活,患尿毒癥等多種疾病,家庭經濟困難。
了解詳細情況后,袁小惠及時向村“兩委”匯報。村“兩委”從快從速為彭素瓊申請醫療救助1404元,并為她申請臨時救助1500元。同時,告知其可以申請低保。通過“一站六平臺”彭素瓊一站式辦理了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低保申請,減輕了生活壓力。
在機制建設上,新民村建立了以村黨組織聯席會議為主的會商機制,完善組織共建、協商議事、群團帶動、治安聯動、社會參與等共治機制,通過支委會、聯席會推動了村級事務民主參與、民主決策。
在駐村幫扶中,駐村第一書記陳祥勇發現,村里工作處理緊急程度分工不明,執行力不強。針對該問題,駐村工作隊提議,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議事空間室,把每月第一個星期二定為村民議事日,集中收集村民議題,并將其分為“特事、急事、平事”3大項18小項。通過“三事分流”,實現特事支部主導快辦、急事“兩委”協商共辦、平事互相支持幫辦,推動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成為村民的普遍共識。
全村參與提升治理實效
近年來,新民村共爭取2500余萬元項目資金,用于房屋修建、改建及實施水、電、路等民生項目,極大改善了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貧困戶,但是,病魔來了,真的,遭不住。”村民廖幫清紅著眼眶說。廖幫清夫妻雙雙患病,孩子還在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讓廖幫清喘不過氣來,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廖幫清的這種消極態度,引起了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干部的關注。在“貧困戶交流日”,通過交流、談心,在有商有量中做好思想工作,根據廖幫清家庭的實際貧困原因和需求,幫其制定脫貧規劃。慢慢地,廖幫清的心活了,有了精氣神,不僅自己發展養殖,還帶動23戶貧困戶成立了“麒麟山重樓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重樓200多畝、麥冬200多畝,發展野山蜂80箱。2020年廖幫清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與此同時,村民對村子發展的熱情在有商有量中不斷提升。在新民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動員、全民動手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據廖年冬介紹,新民村2組在沒有項目和資金支持情況下,組織32名黨員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并組織群眾投工投勞610個工,爭取上級資金150萬元,實施組內道路拓寬硬化工程,村子整潔了,住得更舒心了。
在全村的努力下,以爭取“市級基層治理示范村”為契機,打造“精品新民、金口河樣板”項目,走出一條具有金口河特色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榮譽村民”積分創新基層治理
新民村位于城鄉接合部,人員構成復雜,村“兩委”工作壓力大。為提升治理水平,村“兩委”組織開展走訪交流16場次、“村民說事”24場次,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立了“榮譽村民”積分管理制度,制定《新民村“榮譽村民”評選暫行辦法》,以積分激發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
廖年冬告訴記者,“榮譽村民”積分由家庭基礎積分、獎懲積分兩部分組成,每戶每季度基礎積分50分,基礎積分包括遵紀守法、家庭和諧、環境整潔、誠信致富、文明新風5項,獎懲積分包括好事跡、通報表揚、黑榜曝光3項。村“兩委”每季度討論積分情況,定期公示,確保“榮譽村民”積分在陽光下閃耀。
“2組村民李貴芬協助村‘兩委’宣傳枕沙電站實物核定和征地補償政策。經評議,增加‘榮譽村民’積分20分。4組村民王萬安干農活時燃燒秸稈,經村‘兩委’研究決定,進行全村黑板通報;村黨支部評議,‘榮譽村民’積分扣10分。”在新民村公開欄上,類似的積分增減情況隨時接受村民的監督。
如今,“榮譽村民”積分獲得眾多村民的認可。在新民村,審批農戶建房指標、困難補助、評優評先等工作時,必看“榮譽村民”積分。依據村規民約,在同等條件下,積分高的村民優先獲得推薦或享受相關待遇。截至目前,全村根據“榮譽村民”積分情況推優入黨2人、回流優秀農民工1人、紅榜表揚6人次、宣傳先進事跡1人,黑榜曝光批評3人次。
如今,新民村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規范村級重大事務“四議兩公開”,激發了社會治理的蓬勃活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