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生病時,身邊缺人照料,甚至吃飯都成了問題,這是一些農村獨居高齡老人、重度殘疾人遇到的問題。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在農村全面建設幸福食堂,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重度殘疾人、困境兒童等提供助餐、洗衣、助醫等服務,更好地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日前,記者跟隨鋼城區民政局局長李光來一起探訪了這里的幸福食堂。
一份可口的飯菜溫暖人心
鋼城區艾山街道臥龍港村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村莊,卻有一間干凈亮堂的幸福食堂。
記者走進這家幸福食堂,只見從墻壁、地板到抽油煙機,都擦得一塵不染,三位工作人員身著整潔的工作裝,正在忙碌著準備午餐。
廚師婁西美以前在某企業食堂工作過,為了能就近照顧家人應聘到了幸福食堂。她愛研究做菜,每日用心為老人準備飯菜,還把做好的飯菜用手機拍下來作為記錄。冰柜里,齊齊整整擺放著留樣食品,所有食品要留樣48小時,以確保老人們吃得安全。
記者跟工作人員一起把剛出鍋的飯菜送到殘疾村民尹廷舉家中,48歲的他坐輪椅已20多年。尹廷舉接過飯菜連聲說道:“政府把我照顧得很好,頓頓都能吃上熱乎的飯菜。”
2018年初,鋼城區委有關負責人到辛莊街道小官莊村93歲的貧困獨居老人魏紹英家走訪,發現老人家里沒有生火做飯,他擔心老人的吃飯問題:“只是給他們油、面和錢,他們能吃得上、花得了嗎?能不能想個辦法,把他們的吃飯問題解決了?”
很快,一些村探索依托村委會服務用房建起了幸福食堂,購置了爐具、油煙機、冰柜等設備,一開始由村“兩委”干部自己動手,后來聘用專人,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重度殘疾人做飯、送餐。
這是幸福食堂的雛形。鋼城區不斷探索,積累經驗,制定制度予以規范,把這一模式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
鋼城區將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難群體統籌納入幸福食堂的服務范圍。由個人提出申請,經村“兩委”研究,黨員群眾代表會議同意,在全村公示無異議后納入幸福食堂照料范圍。
截至目前,全區214個村已興辦幸福食堂202家,三年來區財政投入建設補貼約930萬元;在幸福食堂就餐人員達1460余人,除了老人、殘疾人,還有5名分散供養的孤兒。
規范化運行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鋼城區還積極探索幸福食堂更富有效率的運行模式。以辛莊街道為例,在街道層面建立了中央廚房,轄區內有14個村的幸福食堂自行制作餐食,其余32個村均由中央廚房把制作好的飯菜配送到村,再由村送餐到戶。
為了推進幸福食堂規范化運行,鋼城區政府出臺了《鋼城區幸福食堂管理辦法》,對組織管理、食品安全、財務管理、人員管理等予以規范,明確實施方法、補助標準等事項,并盡可能調動鎮、村兩級的積極性,一起建設幸福食堂,以確保其可持續。
對于幸福食堂的運行費用,鋼城區采取分級負擔方式保障,原則上由區級配套一部分,街鎮補助一部分,村級自籌一部分,個人負擔一部分。其中,對工作人員報酬,按照每人每月平均1100元的標準核定。從今年5月起,區財政還對就餐者每人每天補助8.5元。有了幸福食堂的保障,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只需再交一兩元甚至不用交錢,就能吃上熱乎的飯菜。
目前,各村(居)均設立了幸福食堂專用賬戶,物品采購使用區民政局印制的聯號票據,每張單據都需要兩人簽字方可入賬。為提升飯菜質量、保障食品安全,區民政局計劃下一步對肉、油等食材進行統一招標采購,集中配送。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局還不定期對幸福食堂的衛生情況、服務質量和賬目等進行檢查,對表現優秀的村和工作人員給予鼓勵支持。
把幸福食堂打造成救助服務綜合體
考慮到特困老年人和殘疾人行動不便,除了吃飯難,還面臨生病時就醫難、日常打掃衛生難等問題,鋼城區探索依托幸福食堂開展包含生活照料在內的綜合救助服務,實現“吃飯有人送、家務有人幫、生病有人管”。
在202個已建立幸福食堂的村,均配備了洗衣機,幸福食堂的工作人員在送餐時,把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洗的厚重衣物收上來,再把洗干凈的衣服送回去,每周還幫老人打掃衛生。針對生病時就醫不方便等問題,幸福食堂工作人員把請醫生、拿藥工作也承擔了起來。
“我們村的尚旭龍是二級殘疾,患有高血壓,獨居。幸福食堂和衛生室都在一個大院里,幸福食堂工作人員每日送餐時會順便問一問其健康情況,若尚旭龍感覺不舒服了,就請村衛生所的醫生去給他量血壓,有時也幫他拿點兒藥。”顏莊街道東當峪村黨支部書記李夫臣介紹道。
這對于獨居的特困老年人、殘疾人、困境兒童等群體來說,更是多了一份安全保障。依托幸福食堂保障好特困群體的日常生活,鋼城區正在探索交一張讓群眾更加滿意的答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