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超 宋雅迪
“讓流浪乞討人員回到親人身邊,是我們的心愿,也是我們始終不渝的追求”,這是河南省南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杜東昇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杜東昇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他的心中沒有名與利,有的只是對流浪乞討人員的真情實意。
迎難而上,盡心盡力顯擔當
2015年9月,杜東昇到南陽市救助管理站任站長。那一年,正是南陽市救助管理站的多事之秋,諸多矛盾和問題交織在一起,干部職工人心不齊,業務工作幾乎停滯。有人說,救助站的領導不好當,責任大,還不落好。臨危受命的杜東昇迎難而上。到任后,他一邊找來所有與救助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文件規程,埋頭鉆研政策;一邊深入一線救助工作,向老同志虛心請教業務知識,與大家討論,盡快熟悉救助工作。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他列出清單,與班子成員不斷研討,制訂可行性方案。在業務上,規范救助管理流程,提出精細化站內照料模式,打造標準化救助站。在管理上,細化站內賬目審批流程,規范上下崗制度,嚴格請銷假制度,建立站內巡查制度等。一系列重拳舉措,在救助站化解了矛盾,整合了力量,凝聚了人心,救助工作步入良性發展的道路。
在杜東昇的帶領下,南陽市救助管理站多項工作突飛猛進。尋親成功率連年攀升,“互聯網+尋親”成果顯著,連續兩年獲得今日頭條頒發的“年度榮譽合作救助站”;2016年6月開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并創辦了原創小報《回家》;2017年成功創建市級文明單位;2019年成功創建河南省文明單位……沉甸甸的成績,凝聚著他的心血,也凝聚著全體工作人員對他的擁護和厚望。
嚴以修身,傾力幫扶顯情懷
杜東昇平時重視自身修養,他常要求工作人員要懷著一顆慈悲之心,把救助對象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照顧。2017年12月,需要護送一名東北籍精神障礙對象回家,因路途遙遠,杜東昇帶領工作人員一路輾轉,凌晨三點半出發,往返4個小時汽車加46個小時火車,圓滿完成了護送任務。
除了做好救助工作,杜東昇還牽掛著幫扶困難戶。他走村入戶了解幫扶對象的家庭情況,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擺脫困境。2018年8月,他幫扶的王克學家孩子考上了華北水利學院,因家庭貧困,孩子暑假就在外打工掙學費。杜東昇了解情況后,多方打聽助學政策,聯系慈善總會、扶貧辦、民政辦等部門,成功為孩子爭取到1萬元助學金,解了王克學一家的燃眉之急。
勤勉盡責,筑牢救助“防火墻”
出于對疫情的警覺,早在春節假期前的會議上,杜東昇就特意叮囑工作人員注意防護,多關注新聞。放心不下工作的他還為自己排了除夕和初一兩天班。1月24日,南陽市果然啟動重大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面對疫情,杜東昇一邊安排部署救助工作,一邊積極籌措防控物資,迅速建起“防火墻”,既保證新入站對象得到救助,又杜絕外來風險流入站內。
為了不讓流浪乞討人員成為“流動傳染源”,杜東昇對疫情期間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進行細化,明確各部門責任,確保流浪乞討人員的應救盡救,防止疫情因流浪人員發生擴散。因采用不進站直接隔離的措施,合作醫院的床位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救助對象數量,其他醫療機構因種種原因無法收治,杜東昇經多方聯系協調,到醫療機構進行考察,主動請示,最終順利解決這個難題,確保疫情期間流浪乞討人員的權益得到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