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11月16日-17日召開的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度回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刻聚焦農村養老服務新形勢新任務,吹響了中國特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沖鋒號。
農村養老問題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加強與穩固。新形勢下,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存在哪些短板弱項?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此次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議精神需要從哪些方向著力?日前,本報記者約請、采訪了數位專家學者、參會代表,以期共同把脈、支招中國農村養老事業的改革發展。
訪談嘉賓:
吳玉韶: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
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
喬曉春: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賀雪峰: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農村養老問題怎么看?
記者: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率達到22.3%,高于城市人口老齡化率;農村養老服務存在先天不足,成為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的短板,請您談談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主要問題。
吳玉韶: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存在很多難點,主要體現在經濟保障難、健康護理難、精神關愛難等三個方面。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原因,家庭結構小型化、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出、農村地區地處偏遠、農村老年人居住分散等現實困難,導致農村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進程難度大,城市養老服務經驗很難移植到農村,各地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斷加強探索和實踐,破解農村養老問題。
喬曉春:改革開放后,隨著傳統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我國農村養老一直遵循的“以家庭養老為基礎和主體,輔之以集體供養,群眾幫助和國家救濟”原則發生巨大改變,年輕人進城務工,一些農村基本成為“老人村”。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集體經濟基本解體,集體供養難以實現。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大,而農村養老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員短缺,特別是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缺失,導致農村老年人很難從社會上獲得服務支持。
賀雪峰:一方面,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原因有三方面:農村老年人多,且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遠高于城市;農民普遍存在家庭分離,年輕子女進城務工,年老父母留守務農;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落后,醫療和養老設施更是遠不如城市。
另一方面,農村有應對老齡化的顯著優勢:首先,農村親近自然,四季分明、環境恬然、生活節奏平緩,適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其次,農民都有自己住房,可以發展庭院經濟,不僅可以獲得經濟收入,還讓晚年生活豐富且有意義;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農村是熟人社會,社會信息相對透明,更容易互助互惠;最后,村莊也是落葉歸根的情感寄托,村莊是鄉愁和歸宿。
記者:當前,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置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將迎來哪些新的機遇?
吳玉韶: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既有難點,也有機遇和希望。隨著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逐漸提高,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有利條件逐漸增多。同時,弘揚我國傳統孝親敬老文化、鄰里守望相助精神和培育壯大農村老年社會組織,都有助于從不同角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喬曉春:在農村構建養老服務體系需要結合國家的農村發展戰略。2015年國家開始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年;2017年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給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一系列要求和目標。農村老年人是兩個國家戰略的重點關注人群和扶助對象,發展農村養老服務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戰略機遇。
中國農村養老問題怎么辦?
記者: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角度來看,請您為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支支招。
吳玉韶:做好農村養老服務,要堅持四個原則:一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追求一個模式解決問題,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追求“高大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二要堅持問題導向,要聚焦老年人實際需求,突出重點,政策要由“漫灌”變為“滴灌”,重點要解決好農村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問題。三要堅持資源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個人要共同參與形成合力,要堅持家庭在養老中的基礎地位,堅持社會化、市場化的發展方向,政府要明確自身定位,劃清責任邊界,避免大包大攬,為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四要堅持理念引領,要以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新理念為引領,發揮老年人自身主觀能動性,農村養老有自身的規律,要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要尊重農村的風俗習慣,使農村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
喬曉春:從國家層面來構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尤為緊迫。構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國家、鄉村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國家應該承擔兩方面的責任,一是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包括政策、制度、設施、人員等內容的設計和構建;二是針對特殊困難群體,構建政府兜底的農村老年人特殊救助制度;鄉村應承擔組織和落實任務:包括落實基礎養老設施建設和人員安排,通過修改村規民約形成基層的尊老、敬老和養老規范,連接需求和供給兩端,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服務安排,同時發揮農村自治組織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幫助;強化家庭的主體責任,考慮將子女對父母的支持與某類福利制度結合或配套,讓子女對老年父母的支持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賀雪峰:“十四五”規劃《建議》第四十七條明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
在農村,只要身體健康,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不是負擔而是資源。農村留守老年人中真正面臨困難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農村有大量低齡健康老年人,他們有參加互助養老的意愿,若提供部分公益崗,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展互助養老可以大部分解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基本照料問題。當地政府可以在村莊建設小規模互助養老中心,成立老年人協會,組織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進一步增加農村社會資本。國家支持通過時間銀行、志愿服務,由低齡健康老年人為高齡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包括日間照料、送餐等服務。財政投入主要用于建失能老年人照料中心,通過設立公益崗位動員村莊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服務,并通過制度和資金投入來支持農村互助養老。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