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娜 文/圖
您知道建立在貧困山區的童趣園是什么樣子嗎?您了解自閉癥患者的精神世界嗎?您懂得如何正確進行燙傷急救嗎?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市首屆“公益慈善匯展”上,這些問題都能一一找到答案。
11月7日-11月9日,全國農業展覽館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近200家社會組織踴躍參與,通過展墻展示、慈善路演、互動交流、觀摩體驗等多種形式,共同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公益慈善匯展。
展——黨建引領,不忘初心,展示響應國家戰略的行動和成果
“2018年7月19日,北京市民政局和市扶貧援合辦聯合召開北京市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和精準救助動員大會,廣泛動員全市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對口支援地區的脫貧攻堅和北京市困難群眾精準救助……”在匯展“脫貧攻堅”特裝展區展墻上,記錄著北京市“全方位動員社會組織深度參與脫貧攻堅”的濃重一筆。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圖文并茂的特裝展區,本次匯展還設置了“智慧黨建”“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脫貧攻堅”“回天計劃”“慈善北京”等十余個,集中展示了北京公益慈善組織“不忘初心跟黨走”,積極響應國家戰略、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和成果。
在北京市慈善協會、北京市慈善基金會和首都公益慈善聯合會聯合設立的“慈善北京”特裝展區,“善德光明行”白內障老人復明手術項目被重點推介。據介紹,2018年4月起,北京市慈善基金會發起成立了“善德光明行”專項基金,為全市低保、低收入和困難家庭老年人資助白內障手術費用。從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該項目在密云、平谷等9個區,共篩查7萬余人次,6987名因罹患白內障導致視力下降的老人重獲光明。“善德光明行”基金管委會副主任張錢順說:“白內障在致盲眼病中位列第一位。希望通過救助體系網絡伙伴招募和項目路演,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支持對白內障患者的救治。”
除了特裝展區,其他近200個標展展位帶來的公益慈善項目也大多圍繞助學、助醫、助老、助困等展開。 北京16個區慈善協會的標展展位與“慈善北京”特裝展位聯動呼應,立體式展現了全市慈善工作網絡體系。西城區探索定項與專項相結合的募捐模式,順義區慈善助學項目提高助學標準……
門頭溝區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精準扶貧,在全區率先到武川、涿鹿等對口扶貧協作地區開展慰問幫扶活動;加大雙擁工作力度,設立“現役軍人困難家庭和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推動軍地融合發展。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區于2016年推出的《門頭溝區中小學生慈善公益手冊》目前已印制了第二版,針對中小學生特點進行了完善,不僅普及了慈善捐贈、慈善服務等知識,還對門頭溝區的慈善力量進行了介紹,并提供了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的聯系方式。“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善則中國善。希望這本手冊成為全區慈善公益活動的一個火種,引領家庭、社區、學校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弘揚正能量,傳播愛心溫暖。”門頭溝區民政局副局長、區慈善協會副會長安紅軍說。
品——觀摩體驗,互動交流,觀眾與公益慈善零距離接觸
對于參展群眾來說,體驗感、互動性是拉近他們與公益慈善距離的有效途徑。在本次匯展中,許多公益慈善組織結合自身特點,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零距離互動體驗活動。觀眾們可以躺在音波椅上聽音樂,可以在電腦前測試腦電波,還可以試著玩幾個老年游戲……公益慈善離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近。
11月8日上午,剛剛走進展廳的社區居民韓美玲,被華健社會關愛中心推出的“變老-變年輕”化妝活動吸引住了。工作人員耐心地為她化了一個淡雅的妝容,并現場幫她拍照打印。看著照片里的自己,62歲的韓美玲笑著對工作人員說:“幾十年沒化妝了,這化妝后立刻不一樣了,謝謝你們讓老年人更美麗、更自信!”
北京市飛行者航空科普促進中心展位前的參展群眾也是絡繹不絕,大家都在排隊參與模擬飛行駕駛體驗。在教練員陳凱龍的指引下,市民張先生體驗了一回飛機起落的過程,“沒想到駕駛飛機這么復雜!不僅要注意起落架、機翼、推拉桿等設備的使用,還要判斷風向、方位,注意高度和速度等,真不簡單!”今年20歲的陳凱龍,畢業于民航干部管理學院民航運輸專業。他笑著告訴記者,對老百姓來說,模擬飛行是一件非常新奇的事兒,匯展期間來體驗的觀眾幾乎沒停過。陳凱龍認為,自己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特別有意義,“我們平時經常給中小學生科普航空知識,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一粒粒種子。我會驕傲地告訴他們,是馮如先生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下課后,看到孩子們熱情地擁向我時,那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和模擬飛行同樣受歡迎的,還有智慧黨建展區的VR游戲。兩位觀眾戴著VR眼鏡,坐著木制渡船,體驗了“血戰湘江-突出重圍”的場景。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兩人不時做出各種動作。在最緊張的時刻,一名體驗者連連驚呼,“你在哪兒?”“我好想臥倒啊!”引得圍觀群眾哈哈大笑。
除了緊張刺激的互動,現場也不乏一些安靜的體驗。在北京市通州區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展位前,不少參觀群眾耐心地制作著彩沙瓶。所長史英介紹,“體驗者用不同的速度和方式,把不同顏色的沙子裝進瓶子里,能從某種角度反映出他們內心的情緒。”看到一位女士的作品反映出了一些負面情緒,史英對她進行了適時的心理疏導。“老師分析得特別準確,我最近真的因為一些煩心事大哭了一場。不過,現在看著這些五顏六色的彩沙,心情也明朗起來了。”
善——星火燎原,眾人拾柴,以點滴情義匯聚公益慈善大愛
北京市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中心是致力于為臨終老人提供心靈呵護的公益組織。年近七十歲的十方緣老義工都學勇,向記者講述了他開展志愿服務五年來的心路歷程,“五年前,我第一次參加培訓后眼含熱淚。那時的我才明白,父母真正需要的是陪伴。那一年,65歲的我第一次向父親說了句‘我愛你’。”
在本屆匯展中,像都學勇這樣通過自身的經歷感悟,抑或通過展示自己的產品服務,向觀眾傳遞公益慈善理念的項目還有很多。透過他們對公益慈善的熱情和執著,參展群眾進一步了解了公益慈善的服務標準和樣板空間。
西部陽光基金會的展廳里擺放了一個“陽光童趣園”等比例縮小模型。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陽光童趣園”是專為中國偏遠鄉村3-6歲兒童打造的。“童趣園整體為木質結構,在工廠制作后直接運送到現場安裝,從打地基到內部裝飾完畢只需要三天左右,能讓缺少活動場所的鄉村兒童快速地擁有一個成長空間。”
北京愛無痕燒燙傷康復關愛中心帶來的兒童的繪本,為孩子們講述如何防止燙傷,引導孩子們認識并遠離危險源。“親愛的小朋友,我是皮皮小超人。你們知道嗎?我們周圍藏了很多小怪獸,它們躲在熱水里、火焰里、電器里!”據工作人員介紹,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處理燙傷存在很多誤區,正確的急救方式應該有“沖、脫、泡、蓋、送”五個步驟。
“中華遺囑庫”作為一項面向全國的為老服務公益項目,在匯展上啟動首屆孝老季,并推出征集“最美家書”“最美老人”活動,邀請老人為親人手寫一份家書,或拍出自己最燦爛的笑容。由社區組織前來參觀匯展的張大媽被“中華遺囑庫”展位上播放的宣傳視頻吸引了。原來,張大媽的女兒已經定居歐洲了,她和老伴兒一直有意寫一份遺囑。當看到“中華遺囑庫”時,張大媽欣然填寫了預約卡,并拿起一張“幸福留言卡”給女兒手寫家書。“好多話當面不好說,寫下來留給孩子,這種形式特別好。”張大媽說。
持續熱度不減的,當屬“北京福彩”展位。工作人員不僅在這里展示了部分已發行的“刮刮樂”產品,還將福利彩票銷售點搬進了展區。花10元錢中了500元的市民高興地走了,沒刮中的市民也體驗到了福彩的樂趣,大家通過這種方式為公益慈善出了一份力。
洽——供需洽談,對接服務,搭建公益慈善的溝通橋梁
本次公益慈善匯展,為慈善組織、慈善項目和公益產品等各類慈善主體和要素資源提供全方位宣傳、展示、對接等系統服務。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從供需兩端全方位整合社會資源,精準務實地搭建助力北京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交流對接平臺。在三天中,社會組織積極發布社會服務供需信息,在現場進行了良性而有效的交流對接。
職慧公益創業發展中心是一家專業服務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公益機構。在這次匯展中,該中心與北京市歌路營慈善基金會、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北京致愛杜氏肌營養不良關愛中心等多家機構深度交流合作意向,就公益機構的員工能力發展、受益人群的服務拓展等需求展開討論。例如,為4-6歲輟學孩子設計生涯規劃課程,通過故事的手法介紹職業素養;為杜氏肌營養不良患者進行輔導,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接納自己的能力等等。據職慧公益創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梁旻介紹,目前,該中心已與5家公益機構進入合作方案推進階段。
家住房山區城關街道藍城家園社區的李甲楠是北京遨游志愿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11月7日,她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匯展現場。讓她開心的是,這趟公益慈善之旅沒白來。在這里,她結識了北京市模型運動協會的工作人員。
在模型運動協會展位前,李甲楠詳細咨詢了無人機和遙控飛機的相關知識,體驗了協會研發設計的回旋飛機模型。李甲楠想邀請協會給社區居民科普航空知識,但由于社區路途遙遠,她內心有些忐忑。沒想到的是,模型運動協會秘書長劉暢很爽快地答應了她。劉暢告訴記者,協會經常到社區給居民義務科普航天航空、車輛和航海等模型的知識及原理,這些都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劉暢的熱情和耐心,讓李甲楠深受感動。“志愿服務的集體里總是讓我感到溫暖,這股力量也讓我想為社會盡一份力。”
論——前瞻探討,跨界對話,共商北京公益慈善發展之道
本次公益慈善匯展,同步舉辦了“公益慈善的探索與思考”“社會治理創新”“社會組織風控管理”等多個主題論壇,商業、公益、學術界人士共聚一堂,以全民公益時代為主題組織圓桌討論和互動,直面公益組織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暢想公益行業的前景和發展方向。通過前瞻探討和跨界對話,凝聚共識、分享體會、推廣經驗,共商北京公益慈善發展之道。
其中,“慈善信托發展專題論壇”緊扣“積極促進慈善信托健康發展”這一主題,圍繞“創新開源之道”“提升慈善績效”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探索規模化、規范化、多元化發展路徑。
“創新開源之道”是慈善信托發展的當務之急,旨在不斷擴大慈善信托的發展規模和創新路徑。針對慈善信托的規模化問題,中慈聯慈善信托委員會主任委員蔡概作了“慈善信托開源之道”的主題演講,提出了加大慈善信托的宣傳力度,信托公司進一步做好慈善項目執行、與家族信托一起開展創新,擴大慈善目的范圍,加快推動慈善信托稅收優惠政策落地,鼓勵慈善信托運用區塊鏈技術等十條建議。來自中信、中誠和金谷信托的三位受托人代表圍繞“慈善信托的創新之路”,分享了三年來的實踐案例和未來創新思路,第一單股權信托、大額股票信托的探索過程,以及運用金融手段參與產業扶貧的實踐。
通過分享促進航天航空科技人才支持的慈善信托、法學教育慈善信托、支持“一帶一路”領域研究項目慈善信托,以及將來可能落地的支持文化藝術、體育事業發展等慈善信托案例,嘉賓們表示,多元化慈善目的更能彰顯慈善信托的優勢。創新之路離不開有效的機制和資源保障,嘉賓們認為,慈善組織通過將慈善信托定為戰略發展方向、設立專門的慈善信托工作室或專職人員、慈善信托+基金會雙平臺模式和財富管理部門有機結合等方式,能夠為慈善信托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創造條件。
“提升慈善績效”是慈善信托評估的重要指標,旨在考察信托財產是否有效運用到目的領域,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北京市民政局慈善工作處負責同志就“積極促進慈善信托穩健持續發展”進行主題發言,簡要介紹了北京慈善信托發展現狀和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與評估程序,強調下一步圍繞規模與規范并舉、體量與質量并進、守正與創新并重的思路,加強宣傳推介、支持引導、優勢互補、監督管理、評估激勵,促進慈善信托穩健持續發展。慈善信托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李憲明、瑪娜數據科技發展基金會發起人張唯、阿拉善SEE基金會秘書長助理鄔瞳,分別從委托人、受托人和監察人的角度,分享如何實現慈善績效以及對評估指標的建議。
《新聞鏈接》
11月9日,由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共同主辦的“2019北京公益慈善匯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落下帷幕。
本屆匯展以“公益慈善、匯聚力量、有你有我、共建共享”為主題,立足北京、輻射津冀,由原“北京社會公益匯”與“北京慈善周”整合并更名而成,是集中、全面展示北京市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發展成果、對接社會服務資源、引領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的綜合性平臺。
匯展以“不忘初心跟黨走”為主線,設置“展”“洽”“品”“論”多個內容板塊和15個特色展區,約有3000家社會組織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近200家社會組織現場展示特色項目、推出互動體驗活動。匯展期間,發布了2019年度首都慈善獎評選結果,對獲獎的個人、慈善組織和愛心企業進行了現場表彰。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北京水滴匯聚公益基金會、北京銀杏公益基金會在現場發布了針對脫貧攻堅和支持首都社會組織發展的公益項目。
近年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按照中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具體部署,忠實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緊扣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在深入推進公益慈善、志愿服務和社會組織建設等領域改革發展上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登記注冊社會組織近1.3萬家,認定慈善組織703家,形成了布局完善、門類齊全、層次豐富、覆蓋廣泛的公益慈善組織體系。廣大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和社會工作者堅持不忘初心跟黨走,在促進首都經濟發展、繁榮慈善事業、創新社會治理、擴大對外交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指出,推進首都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進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北京市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實作為、通力協作,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凝聚社會資源,以小我鑄就大我、以小愛匯成大愛,共同譜寫首都公益慈善事業新篇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