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寬平
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社區的社會結構和管理方式。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就業方式的變化、大量人口進城就業就學、大量商品化住宅小區開發建設,我國長期形成的單位建、單位人住、單位管理服務,以單位行政機制和黨的組織機制為主的治理模式大大弱化,以業緣關系形成低流動型的熟人社會已經解體,現在社區更多呈現為社區區域大、人口聚集規模大,人員流動性強,住戶鄰里關系生疏,干群關系疏離,社區居民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居民自治組織;過去內化在單位服務管理中的公共服務大量轉為需要基層政府提供的社會需求,尤其是過去內化在單位管理服務中的項目,現在大量轉化為貨幣化收費性的物業管理服務。由此,從社區層面看,社區中鄰里關系冷漠,業主與物業管理矛盾增多,基層干群缺乏溝通,社區公共服務滯后形成不滿有累積形成積怨態勢;從社會層面看,社會高流動、陌生化、碎片化、原子化,造成社會認同度低、社會寬容度低、社會公共事務參與度低,社區形成共識難,社區居民責任感弱。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市域社會矛盾系統性、跨界性、傳導性特點突出,呈現向上傳導、向外溢出的新特點和新情況。
隨著城鎮化的飛速發展,如何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已成為我國各級黨委政府當前社會管理工作的著力點。河北省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要求,以加強基層黨的建設為主線,以增強社區服務功能為主要內容,以構建社區治理體系、推進社區議事協商規范化建設為著力點,不斷夯實社區治理基礎,有效地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其中石家莊、邢臺、衡水、唐山市結合自身實際,根據省委要求,抓住重點,創新實踐的做法,很有啟發意義,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抓住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這個關鍵。如何重建我國社區社群,把社區居民組織起來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從目前看,可以依托的體制優勢就是黨的基層組織,河北省在構建社區治理格局中,強調要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關鍵,在各級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中,也在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對社區治理參與各方的全覆蓋,恰恰抓住了我們治理體系的關鍵環節,抓住了如何把我們的政治優勢體制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優勢的關節點。我們注意到,河北省抓住3119個社區換屆機會,優化社區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結構,對社區黨組織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實行了全覆蓋培訓。石家莊市的“1+1+1管理模式”、衡水市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各級部門協同配合、轄區單位黨組織和轄區全體黨員共同參與的區域化基層黨建,把黨建工作與社區工作相結合。唐山市以基層黨建一體化、工作區域化、責任具體化、黨員管理規范化等措施構建社區治理格局和引領基層治理民主化,尤其是在推動城市基層黨建一體化方面,唐山市委層面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縣(市、區)黨委層面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建立同級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街道黨工委層面發揮“龍頭”作用,推動社區黨建與各領域黨建有效融合;社區黨組織層面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吸收“雙報到”基層黨組織、社區警務站、衛生服務站、物業公司等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聯席會議成員,協調推進區域化基層黨建工作任務落實,形成市、縣、街道、社區四級貫通的城市基層黨建組織體系,切實發揮出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些創新性的實踐探索,都是抓住了當前社區的社會治理格局構建的關鍵點。
二是抓住了政務服務下沉這條主線。我國社區是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單位制管理弱化后出現的新事物,前面已指出,我國城鎮化由于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市人口處于高流動狀態,而且隨著居民就業方式變化、社會經濟活動多樣化、家庭財產多樣化等,與政府打交道的事務越來越多,但由于街道功能不全、街道編制所限人員配備不足、部門條線分隔資源在街道難以形成整合機制等原因,本應由社區提供的服務大量轉化為對基層政府的需求,近些年城鎮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矛盾大多由此產生,因此構建社區治理機制的前提是政務服務的便捷化和效能化。黨的十九大以來,北京提出“街巷吹哨,部門報到”推動市、區兩級公共行政資源向街道下沉,實現社會管理和治理資源在街道層面的整合;上海配合“一網通管”“一網通辦”以信息技術賦能城市管理和政務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一站式服務功能,完善社區便民服務平臺,把便于居民辦理各種證照手續的服務向家門口延伸,實現手機一鍵辦理等;浙江在“只跑一次”改革基礎上,最近進一步提出“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務公共服務機制創新。這些實踐創新推動了政府管理和政務服務的效能提升,為社區實現“善治”提供了“善政”前提和條件,受到社會普遍歡迎。河北省在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實踐中,也把涉及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最多跑一次”,作為推動社區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作為推動行政資源下沉社區的重要抓手。
三是抓住了居民參與這個基礎。社會治理關鍵是人,既是為了人,也要依靠人,只有把人動員起來,只有把群眾充分組織起來,才能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局面,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河北省各地在探索構建完善社區治理結構中貫穿著黨的群眾工作的方法。如石家莊市在老舊小區治理中,探索實行的在社區黨委的統一協調下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四位一體”治理結構的此基礎上,社區組建了11支志愿服務隊,開展鄰里守望.幫困扶助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社區黨員干部,采取“一對一”“多對一”形式,幫助社區困難群眾解決生活困難的做法。唐山市的“五位一體”社區治理格局和“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衡水市構建樓院、單元網格化治理體系,形成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四位一體”的議事協調機制,邢臺市創新構建“1+6+N”社區協商機制,搭建“管家議事會”平臺,并實行“六步議事法”等做法,這些實踐探索,都對如何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豐富我國社區治理的格局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很有啟發的思路和借鑒。尤其值得借鑒的是,河北省在做好社區治理工作中非常注意妥善解決群眾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社區治理中最為突出的矛盾是住戶與物業管理之間的矛盾,如石家莊市在解決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費用中,“1+1+1”物業服務機制以解決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服務轄區居民和駐區單位為落腳點,發揮社區黨總支和樓院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等方面大膽嘗試和探索,理清各方權利與義務、著力化解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化解物業服務難題,廣大居民自治意識顯著提升。這些做法,都蘊含著新時代在基層社區治理中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的內容,對各地做好基層社會治理來說是非常鮮活的實踐探索,對各地提升治理效能具有針對性的借鑒意義。(作者系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來源:社區雜志20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