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7月16日,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印發了《關于開展第四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的通知》,為我國智慧養老持續發展再次加碼助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走近老人身邊,走進養老機構大門,讓養老服務更加舒適便捷。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隔離封閉等防疫措施倒逼養老服務向新技術尋求解決問題之策,人們對智慧養老的需求更加強烈。然而,智慧養老在實踐中還存在供需錯位等問題,亟待通過切實舉措掙脫困境、破浪前行。
科技賦能 滿足多元養老服務需求
家住江蘇省揚州市朱塘小區的馬奶奶中風后臥床多年,日??醋o成為全家人最發愁的事情。
“自從用了智能手環,我們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瘪R奶奶女兒說。這個智能手環連接著瑞和護理院的終端,老人的血糖、心率、體溫、血壓等身體指標的實時數據都在工作人員的監控下,出現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報警,醫務人員會立即前來診治。
健康監測和緊急救助是智慧養老中最常見的功能應用,此外,像康復輔助產品、智能陪伴產品、智能學習終端、智能護理設備等產品,以及慢性病智能綜合管理服務、遠程智慧醫養結合服務、虛擬養老院服務等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老年人線上消費需求迅猛釋放,居家智能護理產品的銷量也出現明顯增長。
隨著智慧養老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國家和地方順勢而為,正積極通過政策助力智慧養老的蓬勃發展。除了2017年出臺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自2017年起已連續4年開展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申報工作,以及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工作。
在地方層面,河南省出臺《關于財政支持城鎮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計劃用3年時間,分批支持試點地區探索多種形式的“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和智能養老技術應用;今年5月出臺的《安徽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到2025年,安徽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明顯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和各具特色的產業園;為推動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落地應用,上海市在全國率先發布了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
供需錯位 智慧養老難題亟待突破
“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養老護理人員短缺、護理強度大等矛盾日益突出,智慧養老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很好的辦法?!鄙虾J叙B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啟華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以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依托的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為解決傳統養老方式在醫療健康、生活照料、精神娛樂等方面的難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將更加自主、健康、有尊嚴。
“用不上這個,放我床邊還占地兒……”鄭州市金水區安泰新龍小區81歲的陳奶奶有些不耐煩。由于發音不準,陳奶奶使用語音智能終端的時候,總是無法被準確識別。今年5月,金水區為居家老年人免費安裝四類智慧養老設備,陳奶奶想“退貨”的語音智能終端便是其中之一。
好舉措沒有起到預期作用,智慧養老“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并不鮮見。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智慧養老面臨著供需匹配難題,有效供給能力不足、老年人需求尚未完全釋放。比如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照搬技術,造成智慧養老產品適老化不足,老年人體驗感不好;智慧養老產品缺乏后續服務,“最后一公里”落地難;智慧養老產品和系統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互聯互通不暢;由于科技鴻溝、消費觀念和支付能力的限制,相關產品觸達老年市場的阻力較大。
“智慧養老產品和技術看起來琳瑯滿目,但實際應用過程中,常常面臨著接受度不高、不會用、不實用的問題,此外還有價格的問題,比較突出地體現為‘三重三輕’,即‘重技術、輕需求’‘重產品、輕服務’‘重概念、輕場景’?!鄙虾J忻裾逐B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說。
切中要害 智慧養老發展還須破浪前行
智慧養老產業前景雖然看好,但未來發展還需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智慧養老的本質是現代科技與人文關懷的結合,要有溫度。上海市養老產業協會首席專家殷志剛認為:“從根本上解決智慧養老的‘三重三輕’問題,必須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不斷探索服務和模式的創新,實現科技與服務的有效鏈接?!?/span>
上海市日前發布的老年人防跌倒場景、緊急救援場景、認知障礙老人防走失場景、臥床護理場景等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邁出了破解智慧養老“叫好不叫座”的關鍵一步?!巴ㄟ^調研發現,智慧養老產品開發企業對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把握不準確,發布的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可以幫助企業準確抓住養老痛點,更好地推進智慧養老產品應用,讓老年人有更多獲得感?!备鸾≌f。
專家指出,除了貼近老年人需求以外,智慧養老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在升級產品和服務、形成整體解決方案、促進實體服務融合、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發力。
目前,大多數智慧養老產品主要面向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和生活服務,未來不僅要重視精神養老科技產品,而且要對產品功能進行細化分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體情況、不同教育背景做出調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建議:“加快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化的服務流程,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
在形成整體解決方案上,殷志剛建議:“要做頂層設計,將智慧養老產業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中去,實現數據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資源?!毙靻⑷A表示:“養老行業是微利行業,養老服務機構和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有限,智慧養老產品開發企業應處理好產品經濟實用的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