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牽手計劃” 為貧困地區培育在地社會工作力量

時間:2020-08-2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薇

  跨過高山,越過江河,從東海之濱到西部腹地,三年來,30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千余名社會工作者用一趟趟艱苦又充實的行程,架起了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的東西部協作橋梁。

  2017年底,民政部啟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牽手計劃”,三年時間從社會工作先發地區遴選300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一對一牽手幫扶貧困地區,培育發展300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養1000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貧困地區為特殊困難群眾提供300個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完善社會工作服務制度,提高社會工作服務水平,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更大作用。

  聚焦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專業服務

  7歲的小志家住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上游村,父親身體殘疾,母親為養家常年在外打工。小志不但要承擔家務和農活,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小志生活上懂事能干,可當他思念母親、為生病的父親擔憂、為學習發愁時,卻不知找誰訴說,只能暗自難過。

  2018年10月,樂山市尚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會工作者在入村走訪中了解到小志的情況,在牽手機構——成都市社會工作協會督導的指導支持下,為這個家庭開展個案服務。社工陪伴在小志身邊,傾聽他的心里話、跟他一起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聯系他的母親,向她轉達孩子的思念,給她分析兒童的情感需求和親子責任,鼓勵她多關心孩子;鏈接政府和社會資源,為小志父親提供醫療援助,減免醫療費用,同時聯系農業科技人員,根據小志父親的身體狀況,傳授合適的農業種植技術。

  “幾個月后,小志變化很明顯,他開心了許多,學習也進步了。” 看到小志一家人的變化,社工錢厚情和同事由衷地高興。

  而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朱日和鎮新民社區的老年人,也因“牽手計劃”過上了守望相助的生活。新民社區是一個方圓三十公里沒有人煙的“草原孤島”,居民從不同村莊搬遷而來,生活困難老年人居多。北京市大興區興豐惠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牽手錫林郭勒盟養老服務協會,為新民社區的困難老人開展“京蒙牽手——草原開出幸福花”項目服務。社工打破社區封閉隔絕的狀態,開展“空巢老人互惠小組”,把老年人凝聚在一起抱團取暖,組建文體娛樂隊伍,開展健康、網絡學習講座,為老人的生活增添樂趣,發展應對新生活的能力……

  “牽手計劃”讓更多像小志、新民社區老人這樣的特殊困難群體的處境發生了改變。三年來,援派機構和受援機構攜手,深入偏遠鄉村、貧困家庭、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為貧困人群,留守、困境兒童,困難老年人送去生活扶助、精神關愛、成長支持、脫貧能力建設和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溫暖他們孤獨寂寞的心,改善生活處境,幫他們獲得社會支持,過上更好的日子。

  培育起穩固的在地社會工作力量

  7月21日,重慶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重慶仁愛)社工萬文一行來到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他們要為彭水縣同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彭水同欣)的社工開展幾場培訓,還要一起入村開展服務。

  “機構剛成立就拿到了項目,但人員不穩定、機構管理不完善導致問題頻出。”彭水同欣負責人佘定均回想起那段時間心有余悸。重慶仁愛就在那個時候伸出援手,派出經驗最豐富的社工,針對彭水同欣最緊迫的需求,設計并落實項目進度把控、服務質量保證、服務督導等制度。在重慶仁愛全方位的幫扶下,彭水同欣的項目順利開展,人員穩定,服務領域拓展,服務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社工們更有信心和勁頭了。

  培育發展貧困地區的社工機構是“牽手計劃”的一項重要任務。各援派機構根據牽手機構普遍新、弱、小的特點,幫助受援機構確定發展定位,完善專業服務、行政管理、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制度,全面提升受援機構黨建工作、內部治理、需求調研、服務策劃、項目執行和服務評估等方面的能力,幫助他們迅速成長。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的第一家專業社工機構——聯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贛縣區聯創)的成立也是“牽手計劃”結出的碩果。“我們發現了贛縣區曙光公益志愿者協會的潛質——服務困境和留守兒童、骨干成員取得了社工證,于是大力引導、支持、培育,協助骨干成員注冊成立了當地第一家社工機構,并幫助制訂了發展規劃。”廣州市啟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林琳介紹。啟創社工帶著贛縣區聯創一起找項目,申請了“2019江西省社會組織新力公益創投項目”,在贛縣區最偏遠的湖江鎮湖新中心小學設立駐校社工。這個項目末期評估被評為優秀,之后贛縣區聯創又獲得了運營當地3個兒童之家的資格。一家新機構,就這樣徐徐起步,深度參與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

  在受援地,更多的社工機構、社工站、社工室建立起來,管理越來越規范,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在當地為更多人群開展服務。

  服務在受援地產生漣漪效應

  貧困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薄弱,究其根本是缺少社會工作人才。援派機構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

  援派機構一方面盡力培養社工機構、民政福利機構、社會組織的本土社會工作實務人才,強化其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傳授社會工作方法技巧,提升項目執行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受援地廣泛開展社會工作專業培訓,為社會工作發展營造氛圍、積蓄力量。

  北京市朝陽區智耘弘善社會工作事務所對接河北省平山縣,“平山縣之前沒有人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我們開展了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考前培訓,2019年有兩人取得了社會工作師資格!”援派社工曹霏難掩興奮之情。在北京市牽手的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受援地, 2019年共有62人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

  援派機構還利用自身優勢,鏈接公益慈善資源投入受援地,提升當地社會福祉。例如深圳市龍崗區至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協助湖南省隆回縣眾和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當地社會組織參與騰訊“99公益日”,籌集資金用于開展貧困人群救助服務,并協助開展“國奶扶貧公益工程”項目,為550個貧困家庭提供了幫扶服務。

  牽手雙方協力同行,社會工作在受援地產生了漣漪效應,輻射廣度和影響深度不斷拓展。當地相關部門看到了社會工作服務成果,開始了政府購買服務或資助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嘗試。

  “牽手計劃”即將落下帷幕,但它描繪的改善社會工作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協同發展的愿景仍將繼續。“‘牽手計劃’會結束,但只要受援機構有需要,我們的幫扶就不會終止,通過線上持續提供督導支持,讓他們能更好地為困難群體服務。”采訪中,幾位援派社工都做出這樣的承諾。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2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