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丁永青
現年56歲的郝英軍,是河北省新樂市殯葬管理所所長、殯儀館館長。對于他的工作,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不理解。不理解的人,會不分青紅皂白對他惡語中傷;能理解的人,則會為風雨中值守的他撐起一把傘。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動搖他專心致志干好本職工作的熱心和恒心。在殯葬這個特殊崗位上,他一直在無怨無悔地奮戰、奉獻著。
選擇:以不服輸的勁頭扎根殯葬
郝英軍曾是一名炮兵班長,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兩次榮立三等功。退伍后,郝英軍在石家莊市的一個化工廠工作了十多年,后來家里老人生病,需要有人長期照顧,他于2006年6月調回家鄉新樂市殯儀館工作。當時,擺在他面前的選擇有三個:司機、業務員、火化工。郝英軍不會開車,文化水平又不高,于是就選了火化工。
當火化工要過的第一關是“熱”,工作時爐內溫度高達1000多攝氏度,車間內常年都在40多攝氏度。在這樣的環境里,汗流浹背是常態,冬天還好一些,夏天最難熬,因為溫度太高,郝英軍渾身上下長滿痱子,又癢又疼。除了熱,由于當時用的火化設備也比較陳舊,密封性能不好,車間里總是彌漫著一股難聞的氣味。
艱苦的環境、微薄的收入、渺茫的前途,這些都讓郝英軍不止一次產生過換工作的想法,但一想到自己曾經是一名軍人,他就默默給自己打氣,“再難也要挺住”。正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郝英軍留在了殯葬行業,這一干就是14年。
堅持:努力讓逝者走得有尊嚴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殯葬服務也有了更高要求,郝英軍了解到,對于一些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逝者遺體,家屬特別希望能恢復到生前的樣子,讓逝者體面地走完最后一程,而當時的新樂市殯儀館只有運尸、存尸和火化三項業務,無法滿足逝者家屬需求。2009年,已經成為火化車間主任的郝英軍向殯儀館領導提出了增設遺體整容和告別儀式的建議。
為了把新業務開展好,新樂市殯儀館安排郝英軍與火化車間的幾名同事前往石家莊、保定等地的殯儀館學習。回來后,郝英軍又大量查閱遺體修復、整形和美容等方面的資料,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他逐漸掌握了遺體消毒、清潔、整容、化妝等技術。
就在這時,新樂市殯儀館接收了一具重大交通事故死者遺體,逝者家屬悲痛萬分。郝英軍耐心地對家屬進行安撫勸導,表示自己會盡最大努力對遺體進行修復。雖然已經有了一定心理準備,但現場的狀況還是遠遠超出了郝英軍的預料,頭部破裂……那種場景對人的生理與心理所造成的強烈沖擊至今仍讓他記憶猶新。
在解剖室里,郝英軍和同事先對這具遺體能夠復原的程度進行了分析,在征得逝者家屬同意后,遺體修復工作正式開始。簡單的遺體化妝或創口縫合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但這次的情況復雜得多,郝英軍先把所有技術要點在腦子里迅速過了一遍,然后一點一點地開始修復,用了3個多小時才完成。此時,他的衣服已經濕透,四肢都不聽使喚了。
郝英軍顧不上休息,立即協調工作人員布置告別大廳,設計告別程序,撰寫悼詞,并順利完成遺體告別儀式。事后,家屬拿著煙酒來感謝他,但郝英軍謝絕了。在他看來,守候在人生的終點站,讓逝者走得體面,讓家屬內心安然,是他應盡的責任,也是他最大的滿足。
沉淀:再苦再累也無怨言
吃苦耐勞再加上勤奮努力,讓郝英軍逐步從服務一線走上管理崗位。2010年,他被任命為新樂市殯儀館副館長。2012年12月,又被任命為新樂市殯葬管理所所長、殯儀館館長。
在日常工作中,郝英軍結合殯葬服務實際,建立了安全規范、崗位標準等規章制度,讓新樂市殯儀館從館長到火化工、駕駛員、接運工等所有崗位實現了管理制度全覆蓋,殯儀館各項工作邁入制度化運行、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為了推進殯葬改革,只要接到信息員反饋的土葬信息,郝英軍都會第一時間帶隊進村入戶做工作。有一次,郝英軍剛到村里,就被幾個人圍住,逝者家屬為了發泄不滿,對他破口大罵,其中一個人還趁他不備,一拳打在他臉上。面對失控的逝者家屬,郝英軍抹去嘴角的血,穩了穩自己的情緒,繼續解釋政策。通過耐心說服教育,逝者家屬慢慢冷靜下來,同時也被郝英軍的耐心打動,對不理智的行為向郝英軍致歉,并表示將按相關政策妥善處理逝者遺體。
“別人不理解我的工作,我不抱怨,也不后悔。”在郝英軍看來,殯葬工作是特殊而重要的職業,再苦再累再有偏見,也要有人去做。
面對自己的職業,郝英軍感到自豪,無怨無悔;面對自己的家人,他則有著深深的愧疚。今年初,妻子做了一次手術,生活需要照顧,可因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他經常深夜才能回家,既不能照顧妻子,家里的事也指不上他。因為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郝英軍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一直堅守在崗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平安地送走每一位逝者。
十幾年來,素不相識的人為他撐起過雨傘、表達過感謝,他認為這都是對殯葬工作者的理解與信任,這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無懼風雨,雖苦猶甘”。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