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200斤的殘障女青年,因父親過世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多次被父母拋棄的少年,因存在心理障礙輟學在家;自閉癥兒童家庭收入不穩定,又沒地方上學……這些不幸的青少年,過去因有監護人,而不能成為受到民政部門救助的、嚴格意義上的“困難群體”。
但在上海,記者看到,通過大數據精準計算,社區救助范圍擴大了,在一些試點社區配置全國獨有的“社區救助顧問”,為困難群體提供全程式、陪伴式顧問服務,救助目標主要針對青少年群體。
“真正的困難群眾應保盡保,從過去的‘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說,近年來,上海民生保障政策網日益織密,但由于種種原因,總有一群“沉默的少數”不了解政策、不知道政策、享受不到政策紅利,上海由此探索救助顧問制度的設立。
從“人找崗位”到“崗位找人”
家住上海市徐匯區的應屆畢業生小張,沒想到自己“未就業”的狀態會被街道和社區里的“阿姨們”了解到。她們多次上門向他推薦就業崗位,幫助他在今年7月找到了工作。
在徐匯區“一網統管”平臺上,民政局干部打開“情形找人”功能,輸入“低保”“出生年份”等信息,就能篩選出全區153個有應屆生的低保家庭。根據這一信息,居委會社工上門核查后,確定40戶家庭的子女確有就業需求。像小張這樣的畢業生就被納入網格協同處置平臺,多部門為他推薦工作機會。
在上海市長寧區,新涇鎮社區救助顧問也了解到22歲女孩陳姍(化名)的遭遇,她患有多種疾病,體重達200斤,父親去世她深受打擊。社區志愿者把小陳的情況上報給社區救助顧問,顧問特別為她申請了多項政策救助,減免醫療手術費用等2.5萬元。
小陳手術后體重恢復正常,在顧問的幫助下學習了美甲技能,揭開了生活新篇章。
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高韻添從事社工工作18年。她介紹,像陳姍這樣的女青年,就是社區救助顧問需要尋找的“沉默的少數”。“我們鄉鎮9.7萬人口中,只有630人是低保、特困人群,但殘疾人、高齡失獨老人、不能自理青少年等人群有6500人。”高韻添說,對這一群體的幫助,對他們而言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令高韻添高興的是,今年她服務的相對貧困青少年家庭中,有考上研究生的,有考上市重點中學的,也有不少人家的孩子找到了工作。“這是阻斷代際貧困的成果,不同于直接給現金的幫扶。”高韻添說,每當看到貧困家庭子女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她內心的喜悅“無以言表”。
改變老子、兒子、孫子代代吃低保家庭現狀
“社區救助顧問”的價值,不是找到困難群體,而是要真正成為困難群眾的貼心人,為困難群體提供全程式、陪伴式顧問服務。
上海市長寧區共設有195個社區救助顧問點,并配備專業顧問300人。他們可以就近幫助困難群體分析現狀、診斷問題、提供指引、鏈接資源,“按照‘一戶一方案’原則,設計專業救助計劃”。李勇告訴記者,上海民政部門意識到“發錢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要把現金救助,逐步轉變為發展性救助”。
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魏卿進行工作數據統計時,拉出了一份全市低保名單,排名越靠前的人,吃低保的年限越久遠。他驚訝地發現,那些吃低保年限約20年的、排名前10的低保戶中,竟然有一個70后、一個85后和一個出生只有1個月的小孩。
“10戶中,確實有那些老弱病殘的、沒法工作的,但也有從老子開始,兒子、孫子都吃低保的家庭。”魏卿萌生了一個想法:利用大數據系統,找到這些家庭,主動提供服務,“為他們改變現狀,要助力一把。”
一些青少年家庭群體,則成為顧問們的重點救助對象。
家住江蘇路街道的初中生張凌凱(化名),與父母及祖父母蝸居在一間老式公房里。父親患病,就業困難,母親為臨時工。針對小張學習成績不理想、有厭學情緒的狀況,救助顧問為其定制了陪伴式服務支持方案,定期與其交流。小張與青少年社工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大學生家教每周對他進行課業輔導。現在他的學習勁頭上來了,還當上了班干部。
科學施策,探索可復制、可推廣救助模式
據悉,上海的“社區救助顧問”更著重于科學施策,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價值。從顧問的人選、培訓,到顧問可以使用的“資源手冊”,再到扶持全程的“軌跡化”管理,長寧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國都具有復制價值。
顧問來源既有社區窗口的專職人員,也有由社區骨干志愿者和第三方機構社工組成的專業人員,他們人手一套“政策包”和一套“資源包”。“政策包”里,除了現金救助,還有可以為救助對象申請的政策文件;“資源包”則是一項創新,里面有包括愛心企業、群團組織、基金會等在內的各種資源及聯系方式,每家單位提出愿意幫扶的領域、提供聯系人,顧問可以根據需求找不同的人對接。
這種社區救助還融入大數據智慧。長寧區民政局副局長章維告訴記者,他們對需要救助的群體實行“評估先行”——上海獨創了一套多維救助評估系統,輸入教育、就業、身心狀況、社會參與以及是否為青少年等多維度條件,可以科學評估其為高度、中度還是低度困境,并精準識別致貧原因,為其匹配相應的服務。
“前期數據分析,結合調研;中期進行軌跡留痕管理,及時調整救助措施;后期進行成效評估、分析。”章維說。
9月1日,長寧區華陽路街道7歲自閉癥兒童張雪(化名)在救助顧問的幫助下,入讀一所特教學校,這讓她的媽媽燃起了“孩子有可能融入社會”的希望;在新涇鎮,因家庭困境受到救助的初中生王佳(化名),開始重新規劃人生,立志考進名牌大學。
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很多為困難家庭青少年免費補課的大學生、研究生,也是得到社區救助改變命運的年輕人。他們正把愛心與志愿服務的精神傳遞下去。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0年9月17日)
記者:王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