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通訊員 趙宇新
近年來,建設“海洋強國”始終是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政府工作報告涉“海”已成為傳統。作為海洋領域第一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在短短四年時間里,一躍發展成為海洋領域的國際智庫、國家智囊、企業伙伴、民間樞紐以及業內標桿,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貢獻了一己之力。它是如何做到的?今年兩會期間,本報特約通訊員專訪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潘新春,帶您一探究竟。
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推行海洋空間規劃
通訊員: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走出去”的社會組織,享有較高的國際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基金會取得如此成就的秘訣是什么?
潘新春:堅持國際視野,堅定不移地踐行目標宗旨,是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成立至今最為值得分享的經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海洋領域第一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自2015年成立之日起,就把助力“一帶一路”作為自己的目標宗旨。為此,基金會于2018年6月啟動了“推行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國際合作項目,向“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島嶼國家分享中國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積累的“中國經驗”。
這個項目主要為受助國提供四個方面資助。一是編制海洋空間規劃,作為該國發展海洋事業、招商引資的重要依據。如中國和柬埔寨聯合編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2018-2023)》已被柬埔寨政府確定為首個國家級海洋領域的指導性法律文件。二是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基金會邀請中國企業代表參與研討,使規劃能夠兼顧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興業、擴大市場、拓展空間的需要。三是對受助國政府官員和技術人員開展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培訓,增進對我國治海方案、理念、文化的了解。四是為受助國建立海洋管理體系及信息系統,提供全球海洋觀測網絡建設服務,共享海洋科研資料。
通訊員:“推行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項目實施至今已有兩年整,運行效果如何?
潘新春:項目推行后,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提升了中國在世界海洋領域的話語權。“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島嶼國家非常重視該項目,許多外國政府官員或駐華大使紛紛前來基金會交流磋商,積極爭取項目合作。
目前,基金會已與馬達加斯加、巴基斯坦、泰國、孟加拉、巴拿馬等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區域組織(成員有12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就“推行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合作項目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正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加強海洋生態保護 促進海洋經濟發展
通訊員: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基礎。這些年,生態環境治理一直是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今年也不例外,不僅政府、委員和代表們關注,老百姓也關注。基金會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潘新春:2018年3月,基金會與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合作,成立“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峽資源保護與開發專項基金”,通過企業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專項用于我國海島的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目前,專項基金籌款2400萬元,已經支持了兩個項目,分別為福建省平潭大嶼生態島礁建設項目和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嶼墾區海洋生態修復項目。
其中,平潭大嶼生態島礁建設項目投入1000萬元,已經順利獲得驗收。驗收時,專家一致認為,在項目中應用的技術和取得的經驗對全國同類海島生態修復項目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平潭大嶼島是福建省最具開發價值的無居民海島之一,也是201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福建正式對外推介的首批福建省最具特色的20個“魅力海島”之一。因常年受海上風浪的侵蝕,部分島體山石及坡土裸露,局部有水土流失的現象。通過開展岸線修復與生態整治,大嶼島的基礎環境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海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珍貴的自然資源得到保護,優美的自然風光得到提升,為下一步經濟開發利用奠定了扎實基礎。
這個專項基金屬于基金會試點運行的首個基金,如果實施效果好,基金會將考慮在其他沿海地區推開,促進當地海洋經濟發展。同時,基金會還積極開展了對巴斯夫一體化基地、石島灣核電和廈門新機場等國家重大項目提供生態建設咨詢服務。
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支撐海洋事業發展
通訊員:兩會期間,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建言提升海洋意識。對于這些提案,您有何看法?
潘新春:我國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地保持在近10%左右,可以說,我國經濟已經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但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中國民眾的海洋意識還不夠高。
針對這一問題,基金會設計了不同公益項目和活動,動員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借以提升全民海洋意識。
比如,2017年至2019年間,基金會與全國各地海洋保護組織聯合開展了三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基金會希望將保護海洋意識通過這些組織傳遞給志愿者,再由志愿者傳遞給身邊群眾,用一傳十、十傳百的方法,推動形成全國一張網聯動的全民愛海護海格局。活動中,基金會扮演著“樞紐”角色,將海洋保護組織緊密團結在一起。
以2019年為例,凈灘活動吸引全國40個沿海城市、353家愛心企業為主的單位、29家海洋保護組織、2.4萬名志愿者參與。三年來,越來越多的愛海人士參與到海洋保護活動中來,全民海洋保護意識得到較大提升。這個活動將成為基金會的“保留曲目”,持續開展下去。
通訊員:基金會有個“海洋圖書館”教育扶貧公益項目,和其他項目聽上去不太一樣?
潘新春:看似不相關,實際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海洋事業發展要后繼有人。由于先天的地理環境原因,內陸貧困地區的孩子沒有了解海洋的平等機會。但從國家戰略發展、未來科技和人文發展乃至孩子一生發展來看,海洋意識教育非常重要。為此,基金會于2017年開始在貴州、江西、四川、湖南、新疆、陜西等9個省份捐建了16座“海洋圖書館”,通過向中小學捐贈海洋類書籍、音像制品等,幫助學生了解海洋、認識海洋,提高內陸青少年的海洋意識。迄今,已有5.3萬余名學生受益。
“海洋圖書館”為學生瞭望神秘的海洋世界打開一扇窗。通過開展海洋講座、海洋夏令營、海洋知識大賽等一系列活動,孩子們對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明顯的變化是高三學生中已經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選擇報考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院系或者海洋專業。
基金會的“一小步”,可能就是孩子的“一大步”,將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甚至國家的未來。我們正在研究制定一套制度,鼓勵學生多讀書、勵志成才,長大后能夠投身海洋事業,為國家多作貢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