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雷 耀) 4月19日,中國銀保監會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一份題為《關于“中國時間銀行”有關風險的提示》的聲明。聲明明確,銀保監會近期通過日常監測發現,個別網站發布“中國時間銀行上市”等虛假信息,且有名為“時間銀行”的移動應用程序(APP)以公益養老名目開展投資活動,并提示公眾特別是老年群體謹慎辨別,謹防上當受騙。
聲明中說,銀保監會從未批準設立“中國時間銀行”,相關網站、社交平臺、APP等所稱“中國時間銀行”有關內容均為虛假消息。同時,以“時間銀行”命名網站、APP、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賬號等行為,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十一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十九條“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的規定。
據悉,銀保監會已與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銀行”字樣使用有關事項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違法使用“銀行”字樣專項清理整治活動,部分違法行為已得到糾正。銀保監會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常態化清理虛假網絡信息,整治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方舒。他說,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確實有些地方在社區探索設立了服務老人的“時間銀行”,采取“時間儲蓄”的方式,倡導社會愛心人士以志愿服務的方式為有需要的群體特別是社區里的高齡、獨居、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務。“時間銀行”是一種名稱上的借用,其本質是為鼓勵社會志愿服務精神、拓展和整合更多公益慈善資源而設立的一種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工作機制,它將社會愛心人士的志愿服務看作是一種人力資源,并在社區資產建設理念下力圖推進民間養老助老服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明確的是,以志愿服務形式設立的“時間銀行”并不具有金融屬性。銀保監會此次打擊的是不法分子借“時間銀行”之名對公眾特別是老年群體進行金融詐騙的行為,聲明不僅會給不法行為以嚴厲打擊,而且會達到正本清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