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湯珊珊) 4月26日,民政部鄉鎮論壇雜志社和浙江省海寧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現代社區治理體系研討會暨海寧市城市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發布會。此次會議是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會議。
浙江省民政廳、嘉興市民政局、海寧市人民政府、海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并發言。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浙江省委黨校等高校的知名專家教授參加研討會進行交流發言和點評。
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會上發布了《海寧市現代社區(城市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這是浙江省發布的首個現代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從2021年開始,為扎實推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落地見效,充分結合浙江省現代社區建設要求,努力打造城市社區治理“海寧樣本”和縣域社區治理的“省級樣本”,鄉鎮論壇雜志社專家組著手研制《指標體系》,對海寧市全域84個社區進行調研,從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7個方面,構建了《海寧市現代社區(城市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我們探索建立海寧市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就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每一項工作之中,形成生動實踐。”鄉鎮論壇雜志社總編輯續慧杰說。
三個維度86個指標
《指標體系》共設“三個維度”,分別為治理主體、治理條件和治理結果。其中治理主體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黨建統領、政府負責、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居民自治、社會協同5個方面;治理條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協商平臺建設、社區治理整體氛圍、社區治理居民滿意度3個方面;治理結果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社區治理整體滿意度。《指標體系》包括9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52個三級指標,從社區供給和社區需求兩個角度,讓社區治理做到“有標準可依,有目標
可循”。
“《指標體系》從指向、標準、體系和評價四個方面對現代社區治理提出了要求,一是指向,這是方向性要求,它解決的是要‘干什么’的問題,即實現社區治理態勢精準研判、社區居民需求精準回應、社區矛盾精準調控。二是標準,這是精細化要求,它解決的是要‘如何干’的問題,可以用‘三級指標’來體現。三是體系,這是整體性要求,它解決的是要‘干成什么’的問題,可以用‘三個維度’來衡量。四是評價,這是應用性要求,它提出的是‘究竟干得怎么樣’的問題,可以通過具體指標的使用和評估來回答。”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基地教授陳榮卓說。
突出精準治理 提升治理效能
《指標體系》通過設計社會實驗方式選取10個實驗組和10個控制組,對實驗組樣本實施城市社區治理效果干預,經過近2年的實驗周期,與控制組樣本城市社區治理效果進行分析比較。“《指標體系》以訪談、問卷、因子分析等技術保證了信度和效度,為科學測量社區治理效果夯實了基礎。”東北大學城鄉社區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平說。
“在整個實驗階段,實驗組的10個社區聚焦社區治理供需之間的矛盾,通過把各類治理要素下沉到社區,實現治理力量的深度介入,通過激活居民的能動作用,讓居民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在黨建融合、服務融匯、治理融入中實現黨組織、社區、居民、資源的多維沉浸與有機融合,從而催化并提高社區治理效能。”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東北大學城鄉社區建設研究院院長張雷說。
在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孫寬平看來,《指標體系》具有前沿性、開創性、引領性,體現了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突出了政府和群眾參與兩個主體,發揮主體作用的治理推動力和持續發展力;體現了多方參與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將居民滿意度作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具有可測化、可量化、可評價的功能,強調了工作引領、目標責任的工作導向,為基層政府工作提供了規范的方法。
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
社區治理“海寧模式”
“《指標體系》構建比較科學,能夠客觀測度當前海寧市城市社區治理水平,通過數據可視化方式清晰展示海寧市城市社區治理效果,查找海寧市目前城市社區治理短板所在。”海寧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指標體系》在實驗的兩年時間里,檢驗了海寧市社區治理的成果,查找出城市社區治理短板所在,涌現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硤石街道西山社區是《指標體系》的實驗組社區,正在深化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社區黨委書記金美鳳認為,社區治理效果評價標準體系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推動了居民參與。“以前,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權責邊界不清楚。居委會經常干了業委會和居民的事情,結果并不是居民真正需要的,出力不討好,最終導致社區在忙、居民在看。”金美鳳認為,社區潛在的資源很多,《指標體系》讓每一個社區治理要素歸位,在黨組織的統一指導下有序開展工作,從而實現了高效的自治共治。
此次《指標體系》的發布,是在現有的工作基礎上,通過邊測評、邊實踐、邊研究、邊完善的方式,不斷迭代升級,有力推動打造一批彰顯本土元素的社區治理示范點和品牌項目。“在接下來的城市社區治理中,我們將大膽創新、敢闖敢試,以建設現代社區的使命擔當,持續推動社區工作勇立潮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社區治理‘海寧模式’,為浙江地區乃至全國城市社區探索實施分類治理提供有益參考。”浙江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