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天天敲門組”敲開家門打開心門

時間:2020-09-1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柳 旭

  咚、咚、咚,“在家嗎?”一大早,社區工作人員徐瑩到居民家進行走訪,只見她左臂戴著的紅袖箍上印著“天天敲門組”五個字。

  “您二老氣色不錯,最近天氣很熱,沒事少出門。”走進屋,徐瑩和李大爺老兩口聊了起來。畢大媽指著老伴兒說,“他買菜要往外跑,我大部分時間在家,看看電影和球賽。”“太熱了就把空調打開,有事您就叫我們。”徐瑩叮囑道。

  這是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日常工作中的一幕。近年來,武漢市青山區有越來越多的社區成立了“天天敲門組”,在“咚咚咚”的敲門聲中,社區干部和居民的關系更近了,居民間的關系更親了,社區的環境更美了,凝聚力也更強了。

  從“敲”掉生活陋習

  到“敲”出居民需求

  20世紀50年代,為支援武鋼建設,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大軍云集武漢市青山區,隨著工人越來越多,工棚也越建越密,一個占地87萬平方米的棚戶區逐漸形成。

  直到21世紀初,依然有4萬多名居民生活在這些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簡易住宅中,與日益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嚴重脫節。2006年,武漢市委、市政府啟動棚改工程,居民逐步“出棚進樓”。居住條件改善了,但受生活習慣影響,樓道里亂堆亂放、社區里亂搭亂建的問題出現了。

  “垃圾堆在門口樓道就會變臟。”“自行車別放樓道里擋別人的路。”……面對各種不文明行為,作為棚改社區之一的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區居民、老黨員胡秋生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戶敲門提醒大家遵守公德。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社區環境,用“敲門”的方式維護社區秩序。

  “起初,有些人覺得我們多管閑事,輕則愛答不理,重則出言不遜,但我們沒有放棄,隨著敲門次數的增多,對方也覺得不好意思了,社區里的不文明行為減少了。”胡秋生說,在與居民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社區不文明行為雖有生活習慣因素,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居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為了廣泛深入地了解居民需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黨工委指導青宜居社區以網格黨支部為依托,組建了由社區工作人員、老黨員、居民骨干、志愿者共同參與的“天天敲門組”,上門入戶傾聽居民呼聲、為居民排憂解難。通過幾年時間,青宜居社區“天天敲門組”的成員已由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超過500人,這種工作方式也被推廣至周邊社區。

  從等著居民來辦事

  到主動上門解難題

  2019年3月的一天,與青宜居社區一街之隔的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上門探望剛出院的獨居老人郭大爺,多次敲門無人應答,考慮到老人剛出院、身體虛弱,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決定把門撬開。開門一看,老人躺在地板上,大家趕緊將老人抬上床并叫來醫生,老人這才轉危為安。痊愈后郭大爺逢人便講:“是社區干部救了我。”

  “老年人多、殘疾人多、下崗失業人員多。”說起青和居社區的基本情況,桂小妹告訴記者,她于2018年從青宜居社區調到青和居社區工作,同樣是棚改回遷社區,“敲門”這個“傳家寶”讓她在工作上獲益良多。

  “敲門入戶能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哪家哪戶有什么困難、有何需求立刻就能知道,解決起來也快。”桂小妹說,“如今的社區工作從等居民來辦事變為主動上門發現需求、幫居民辦事,社區干部和居民關系更融洽了。”

  在一次上門走訪中,青和居社區“天天敲門組”發現,王大爺一家三代人擠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兒子王新(化名)30多歲了也不上班,天天在家閑待著,孫子正在上小學,全家人就靠王大爺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發現這一情況后,“天天敲門組”想和這家人進一步溝通,但王新根本不讓進門,也不允許父親再跟外人說家里的事。有一天,王大爺又到社區求助,說兒子總要錢去喝酒,喝醉后回家還打孩子,把家里鬧得不安生。

  為了幫助他們,網格員每天去“敲門”,跟王新聊聊近況。“其實他也不愿一直閑在家里,但由于此前受過一些挫折,有些自暴自棄,時間越長就越不敢邁出改變生活的那一步。”有一天,桂小妹試探著問王新:“想不想去做志愿者,為社區居民做點事?”話音未落,王新就表示他愿意。后來,除了義務幫社區里的高齡老人送餐,社區又幫王新介紹了兩份兼職工作,每月收入加起來有4000元,一家人的生活逐漸走上了正軌。“天天敲門組”回訪時,王新的兒子開心地說:“爸爸不喝酒了,不打人了,爺爺臉上也有笑容了。”

  為了讓“敲門”工作覆蓋全體社區居民,青和居社區以網格為單元,按照“一格一組”的標準組建了15個“天天敲門組”,還建立了網格微信群和“青山微鄰里”平臺,實現了青年群體網上“敲”、重點群體每天“敲”、急難事項隨時“敲”。建立敲門組成員“隨身記載”制度,詳細記錄敲門對象情況、意見建議、居民訴求,形成重點人員清單和居民需求清單,及時為居民答疑解惑、排憂解難。通過“敲門”,青和居社區不僅敲開了居民的心,也敲暖了社區與居民的情。

  從提升社區認同感

  到推動社區共治

  桂小妹說:“社區里獨居、空巢、高齡老人多,日常生活沒人照料,‘天天敲門組’成員幫著買藥、送飯、打掃房間,主動與這些老人結對子,這種做法叫‘鄰里結親法’。”

  居民對社區工作的滿意度高了,可怎么能讓居民從滿足個人需求向關注社區發展轉變呢?“天天敲門組”的組員們不斷摸索,總結出一套“敲門工作十八法”。比如,巧借機遇法、見縫插針法、網格互動法、志愿活動法等,不僅提高了訪民情、聽民意的效果,也提升了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

  結合社區善治需要,青和居社區不斷創新社區工作方法,比如建立“順順吧”,以法治思維幫居民化解糾紛、順心順氣;成立“好樣的工作隊”,由政府職能部門常態化下沉社區,幫居民解決急事難事;開辦“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引入社會力量解決社區老年人就餐問題;打造“四點半學校”,聘請專業社工在家長下班前的“真空期”輔導孩子功課、陪伴成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強了,對社區也更認同了。

  桂小妹告訴記者,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天天敲門組”不僅及時宣傳政策信息、回應居民關切,還將市、區下沉干部和志愿者全面融入社區網格,以網格為基本“作戰”單元,定人定崗定責,在封控管理、社區排查、物資保供、核酸檢測等各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的社區我來守”成為居民的共同意識,進一步筑牢了抗擊疫情的社區防線。

  目前,青山區86個社區的653個網格已經實現了“天天敲門組”全覆蓋。武漢市青山區民政局局長張建勇告訴記者,通過“敲門”,居民從利益訴求的被動者成為了互幫互助的主動參與者。“天天敲門組”不僅敲開了居民的家門,打開了居民的心門,還“敲”出了社區骨干,“引”出了社區志愿者,“聯”起了職能部門和轄區單位。社區有了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德治、法治、善治的社區治理已見雛形。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