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編者按:不到貧困縣走一走、看一看,就無法真正了解脫貧攻堅的艱難;不到貧困縣問一問、聽一聽,就無法真正感受貧困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期盼。8月28日至9月3日,本報記者參加中宣部組織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采訪活動,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多個貧困縣采訪了解脫貧攻堅進展和貧困群眾生活。從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記者采寫的稿件,記錄各地在脫貧攻堅中的做法和成果,反映脫貧攻堅給貧困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鼓勁助力。今天刊發第一篇——《搬出大山后的幸福生活》。
今年35歲的吉克古者做夢也想不到,他們一家六口人能從“懸崖村”破舊的土坯房里搬出來,住進縣城100平方米、南北通透的三室一廳。在四川省昭覺縣,吉克古者不是個例。今年5月,全縣有6000多名貧困群眾和吉克古者一樣從世代居住的大山深處搬出來,住進縣城最大的集中安置社區——沐恩邸社區,開啟了全新生活。
新環境催生新生活方式
走進沐恩邸社區,現代而別具民族特色的樓宇整齊排列,院落干凈整潔。小區內,太陽能路燈造型別致,柏油路、滲水磚、綠化帶透出社區整體規劃的現代與時尚。走進每家每戶,房間寬敞明亮、功能分區合理、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生活環境溫馨舒適。
“脫貧攻堅讓大山里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徐航說。他是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派駐昭覺縣的扶貧干部,目前掛職昭覺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在他看來,居住環境改變的是跨越千年的生活方式。
“大山里條件差,以前冬天只能人畜混居。”徐航說,牲畜是彝族群眾家里最重要的財產,冬天時人要取暖,牲畜也要取暖,但每家又沒有那么多取暖的柴火,只能在屋里放個“三鍋莊”,“家里那個味兒就別提了。”
在昭覺縣扶貧兩年多來,徐航親眼見證了一排排新房、一片片新村、一個個社區拔地而起以及貧困群眾喜遷新居的過程。“新房子里,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獨立分區,家里通上了自來水,做飯用上了電磁爐,洗衣機、熱水器等現代家電家家都有。”生活方式完全變了。
“為了幫助居民適應新生活環境,入住前社區給每家每戶發放了入住須知,并對村民持續進行入住培訓,告訴大家怎么用電飯煲、熱水器、洗衣機和沖水馬桶。”昭覺縣城北鄉黨委副書記賈玲說,“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和指導,新生活是對舊傳統習慣的徹底顛覆。”
居民有小家,也有社區這個大家,社區是扶貧搬遷安置群眾共同的家園。為了讓貧困群眾盡快融入社區生活,昭覺縣成立了縣城集中安置點治理工作臨時黨工委,由5名縣級領導各聯系1個安置點,并采取“總支包社區、支部包樓棟、黨小組包單元、黨員包住戶”的方式,組織動員2357名縣級機關黨員干部幫扶4662戶搬遷群眾,引導貧困群眾移風易俗、適應現代新生活。還通過組織居民議事的方式討論制定了社區居民公約,引導居民從公共環境、家庭衛生、鄰里關系等方面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
新生計激發出致富新能力
將貧困群眾“搬出來”后,能否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的關鍵。“我們把解決貧困群眾生計問題作為搬遷后續工作的重點。”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說。
在社區的彝繡工坊,36歲的格其曲子低著頭,一針一線地給白色襪子繡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紋,背上還背著剛滿一周歲的孩子。這是她的第5個孩子,另外4個孩子大的13歲、小的6歲,目前都在縣城上學。她的丈夫在電力公司從事高空作業,每月收入七八千元。過去住在村里,她只能在家務農,每年收500斤蕎麥、50筐土豆,再加上養雞,辛苦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
“現在繡一雙襪子可以掙21元,手快的一天能掙100多元,最慢的一個月也能掙1000多元。”沐恩邸社區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介紹,這些繡娘都是居民自愿報名來的,有一定的針線活兒功底,經過專業老師培訓一周就上崗。繡娘負責把東西做好,成品交給縣婦聯幫助聯系的企業銷售。
記者在彝繡工坊看到,像格其曲子這樣“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的繡娘不在少數。“因為要照顧孩子,過去這些婦女不能外出務工,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丈夫,現在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家庭地位也提升了。”石一阿西說。
廚師、電工、焊工……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外墻上懸掛的巨大顯示屏里,對口幫扶地區用工信息不停地滾動刷新,為居民務工提供更多選擇。沐恩邸社區根據市場用工需求和居民意愿開辦了多種技能培訓班,幫助扶貧搬遷安置的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就業門路。
“通過鞏固傳統產業、發展光伏產業、就近就業務工、對外勞務輸出、政策兜底保障以及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渠道,貧困群眾生計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廖宇超說。
新社區催化生活新氣象
在沐恩邸社區,為了方便特殊群體日常生活起居,70歲以上老年人和殘疾人統一分配在低樓層居住,社區還開設了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服務。十幾位老年人正在這里聊天、打牌,有說有笑。
在社區“四點半”課堂,小朋友們在輔導老師的陪伴下學寫字、學畫畫,適齡兒童全部在縣城學校上學。“大山里窮人多,孩子輟學得早,現在不一樣了。住在縣城的村民生活好了,見的世面也多了,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這也是脫貧攻堅給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帶來的轉變之一。”石一阿西說。
在社區中心廣場,身穿民族傳統服飾的彝族婦女正在跳“達體舞”。賈玲告訴記者,彝語中的“達體”就是“跺地”的意思,是彝族群眾在勞動中自創的一種舞蹈。居民們每天都會聚集在廣場跳舞,這里也是進行政策宣傳的最佳場所。
廖宇超告訴記者,昭覺縣城的集中安置點住房分配打破了原來的村落界限,全部公開抽簽選房,左鄰右舍、樓上樓下都不是同村人,甚至不是同鄉的,新的社區會構建起各種新關系,能夠促進社區治理創新。
“入住這幾個月來,鄰居之間已經熟悉了。”石一阿西說,有什么困難大家都會互相幫忙,比如哪家大人要回原來的村收莊稼,家里的孩子就委托給鄰居幫助照看。
“以前分散居住在大山里,現在集中在社區,社交活動也比以前豐富了。”徐航說。
漫步在昭覺縣城,記者看到,安置點的便民服務中心接待大廳內人來人往,工作人員耐心地解答著居民的訴求;社區廣場上,老人三五成群祥和地拉著家常;工廠車間里機器轟鳴,一片繁忙……這里的貧困群眾已經告別窮鄉僻壤,迎來了嶄新的幸福生活。
記者觀察:從改變環境到轉變觀念
走出深山、走進社區,表面上看改變的是生活環境,往深層看轉變的是思想觀念。過去,四川涼山的貧困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深處,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擺脫了客觀條件的掣肘,為生活的改善打開了更大空間、創造了更多可能。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對土地的依賴不是短期內就能擺脫的,他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從搬得出到穩得住,再到能致富、能融入,這個過程不僅需要貧困群眾個體的積極參與,而且需要外部為他們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加強引導;不僅需要幫助他們在生活方式上完成從村民到居民的轉換,而且要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用全新的思維方式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