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以及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那么各地各行業社會組織怎樣才能開發出更多的品牌活動,有力地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本報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
社會組織舉辦的創新創業賽事要凸現公益性、打造品牌
“蘇州大學注重把學生吸引到創新創業項目上來,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動手實踐能力。學校每年安排百萬元以上的專項基金支持和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如果創新創業項目正好有相應的高層次競賽,學校鼓勵學生以項目的成果作為競賽材料,積極參與。”熊思東對此給予積極評價,并建議,社會組織舉辦賽事應致力于鼓勵學生厚積薄發,而不是臨陣磨槍。
雖然從不為了獲獎而參賽,但近年來蘇州大學有80%的學生參與了創新創業活動,每年僅獲得國家級獎項的就有200余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創新力和創新氛圍。2018年、2019年,蘇大選送的項目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金銀銅獎。2017年、2019年,蘇大在第十五屆、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上,均獲得包括一等獎在內的6個獎項。蘇大為此設立了校長特別獎,給予包括“挑戰杯”在內的重大賽事的獲獎者表彰,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
“社會組織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一定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熊思東指出,行業組織要能開發出兼具權威性、公益性、公正性和嚴謹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以激發大學生的好創意。
學術團體、行業組織和高校加強合作,有利于活躍高校創新創業氛圍
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碰撞思想,需要業界精英的實戰指導,需要壓力下的井噴。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蘇州大學經常與兄弟院校、知名學術社團或企業等合作,舉辦國際性和全國性的學術論壇;承辦計算機、人工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國際會議、國內行業社團的會議。這些措施和努力,開闊了蘇大師生的眼界,也活躍了學術氛圍和創新創業氛圍。
在創意界頂級區域賽事“ONE SHOW”中華青年創意競賽中,蘇大學生的作品多次從大中華區約400所高校和機構的三四千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捧得金獎、銀獎等獎項。在為期一周的競賽節期間,這些初出茅廬的學子和多位大中華區的頂尖級創意大師共同完成極具挑戰意義的創意實戰任務,獲得從專業成長到眼界的拓寬。熊思東對學生參與這些賽事的情況印象深刻。
結合蘇大的實踐和蘇大學生參加賽事的經歷,熊思東建議,行業組織舉辦面向大學生的比賽跟面向在職人員的比賽要有所區別,一定要強化賽事的啟迪性和建設性。學術社團和行業組織要積極與高校合作,到高校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學術論壇、學術會議,活躍高校的學術氛圍和創新創業氛圍。師生的思想解放了、眼界開闊了,學術團體和行業組織舉辦的創新創業競賽也就有了源頭活水。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