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劉東京
戰爭年代,他們曾上陣殺敵、守土衛國,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當疫情無情襲來,他們再次沖鋒,堅守在防控的“前線”。
在吉林省長春市軍休中心,軍休干部們用心、用情、用力奉獻在抗“疫”一線,為人民群眾撐起生命安全的保護傘。
詮釋責任擔當
“沒有機會去疫區,我也要為防控工作出力。” 原武警吉林總隊軍休干部張愛軍如是說。1月21日,他報名參加了普陽街道疫情防控志愿者,主要是為小區進出車輛和人員進行出入登記、測溫、消毒、防疫宣傳等工作,為群眾提供相關便民服務。
1月31日晚上10點多鐘,忙碌了一天的他正睡覺時,業主群里突然有人反映物業失火了。張愛軍來不及多想,立即穿好衣服,戴上口罩,下樓查看。經核實,原來是保潔室起火了,他立即疏散相關人員,并撥打了報警電話。不久,消防車趕到,火勢得到控制。
接著,他拿起手機,錄制成簡要視頻發送到群里,告知大家沒有人員傷亡,并不斷安慰大家不要驚慌,得到小區群眾紛紛點贊。
軍休干部劉柏林原為武警吉林省消防總隊后勤部副部長,退休后被某集團公司聘用,擔任黨支部書記。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他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春節休息、工人放假期間,組織技術骨干十余人組建救援隊,利用集團汽修服務的專長,為公交車、特警車輛及一些恢復生產的鏟車提供維修服務。
2月8日和12日,救援隊先后接收了兩名來自湖北的人員。劉柏林把他們安排在職工宿舍隔離,還給他們購買了牙刷牙膏、棉衣棉鞋被褥等生活用品,派人每天送去一日三餐。劉柏林被他們親切地稱為“可愛的人”。
彰顯軍醫本色
“作為退休軍人、醫務人員,在疫情到來時,請求黨組織安排我們到需要防疫的地方去工作,雖然不能上武漢前線,但是只要有需要我們的地方,保證第一時間沖在前,因為我們是軍休干部、共產黨員。”這是原為解放軍第461醫院醫務人員的軍休干部姜官香、郝亞平等14人聯名寫下的抗“疫”申請。
此份申請成為軍休干部的動員令、戰斗書和沖鋒號。
自接到返崗命令后,從大年初三開始,已經67歲的郝亞平每天7點出發,步行30多分鐘到醫院。作為回聘的耳鼻喉科主治軍醫,雖然疫情防控期間患者很少,但是電話咨詢的特別多,她總是仔細詢問情況、給出治療建議、囑咐注意事項……有時一個電話接20多分鐘,仍不厭其煩。有人對此不解,她笑著說:“在這個特殊時期,更要耐心對待每一名患者,讓他們心安、理明、氣順,盡到我們的職責。”
被解放軍第964醫院回聘的張玉華、肖偉、駱雨卉等28名軍休干部,接到返崗通知便一直戰斗在疫情救治工作第一線。春節前夕,已66歲的張玉華接診了一名來自湖南返回的學生,該生因腹痛來就診,她仔細詢問了從何處來、就醫前情況、是否發熱等情況后,謹慎決定將該患者移交到新型冠狀病毒定點醫院檢查。
張玉華平均每天接觸十余名患者,每接待一名患者,都對接診區域進行消毒。她說:“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光榮,現在是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不能講任何條件,就一個字‘上’。”
凝聚磅礴力量
“中國防疫阻擊戰,必將成為2020年刻骨銘心的大事件!與其心痛,不如行動,人字的意義就是相互支撐!”軍休干部權錄斌發起愛心倡議書。
今年55歲的他退休后被廣東某集團聘用,這次疫情,他帶頭向武漢市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捐款2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公司團隊成員紛紛慷慨解囊,捐款合計近15萬元。“武漢人民遇到了困難,幫助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為中華兒女更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位有著34年黨齡的老黨員擲地有聲地說。
軍休干部趙晏林,有著豐富的抗震抗洪救災和維穩工作經驗。原為空降兵某雷神突擊隊特戰團副連職干部的他,1月29日就開始負責吉林龍嘉機場3萬平方米T2航站樓的消殺和守門測溫工作。每天上下午,穿著防護服、背著20升的噴霧器水箱行進在廊橋走廊中,幾乎每次他都因部隊服役時的舊傷而全身濕透,頭發像水洗了一樣。
親友們都勸:“晏林,你身體這樣,還這么拼干啥?”
他的回答堅定有力:“不為啥,就因為我是黨員,是軍人,在人民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和我的戰友一樣并肩戰斗、共同進退,就是我的使命!”
年初,他的母親左小腿意外摔傷骨折,還沒好利索,卻十分支持兒子:“去吧,好好干,不用擔心,也不要有心理負擔,我這能行。”每天,老人家都拄著拐在陽臺上看著他身影逐漸消失……
■ 短評
一朝入伍,軍魂入骨;入黨所愿,行之所現。面對異常嚴峻的疫情形勢,長春市軍休中心的軍休干部們、黨員們不退縮不畏懼,用不同的方式沖在戰“疫”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責任擔當匯聚磅礴力量,為黨旗軍旗增光添彩!
這就是軍休干部——共和國的老兵,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