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茜
“幾天前,我還覺得暗無天日,茫然無助,可是,這兩天我覺得溫暖極了!”
“社區干部、社工和志愿者都太熱心,對我太好了,刷新了我對晉江人的認識。”
“要是我眼睛能看見,我一定要提筆寫上幾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
這幾天,到底發生了什么,讓家住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竹園社區的姜愛民發出如此感慨呢?
多方聯動 為失明業主解憂
2月9日,竹園社區居委會接到110打來的電話,得知寶龍小區單身公寓有一位失明人士獨居家中,已多日沒有好好吃飯,連僅剩的泡面也吃完了。“當天,我們就帶領網格社工和社區醫生,攜帶口罩、飲用水、小面包、牛奶、方便面和部分藥物前去看望,為其測量體溫,做初步檢查,并詳細了解情況。”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春芬回憶,了解他的家庭和身體情況后才得知,這位業主叫姜愛民,今年55歲,原籍河北衡水,來晉江已經20多年。平時和8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年前兒子被接到前妻家中過年。他去年因眼底黃斑病變做過手術,之后視力每況愈下,沒想到春節期間突然失明。
“由于看不清楚,我泡面吃也被開水燙傷,下樓買東西也摔了幾跤。”姜愛民說,他從正月初三起就一直靠泡面維持生活,眼看連泡面都要吃完了,加上思念兒子,無助之下他才報警求助。
網格社工小楊了解情況后,對姜愛民進行了安撫和疏導,并第一時間撥通了他前妻的電話,才知道前妻因曾入住酒店,她和兒子正在居家隔離觀察中,無法前來幫忙。“我們讓姜愛民與兒子通話后,他放心了許多。”小楊說。
如何解決姜愛民當下的生活照顧問題擺在了大家面前。正在一籌莫展,社工想到了住姜愛民對面的社區志愿者黃宗彬。沒想到一跟他提這事,黃宗彬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下來。
“這個是小事,鄰居有困難,幫一幫是應該的。”黃宗彬說。當晚下班他就上門幫姜愛民打掃了一個小時的衛生。接下來幾天,他每天回家煮好飯后端給姜愛民吃,還一個勁兒地叮囑,如果有需要給他打電話。
大家對他的關心沒有結束。“現在特殊時期,我們都忙于疫情防控工作,黃宗彬白天也要上班,他一個人在家,我們都放心不下。”考慮到這一點,13日上午,王春芬便向晉江市民政局反映,希望讓他得到更好的照顧。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當天下午,姜愛民便順利入住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在那里,他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疫情防控工作繁重,但我們依然要保障好社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做到在抗‘疫’工作中不落一戶、不落一人。”連日來,一直忙碌于防控一線的王春芬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竹園社區發揮“三社聯動”作用,除做好各項防控措施、筑牢社區防線外,還結合社區網格化管理,調動社區志愿者的能動性,守護一方平安。
這只是晉江市各城鄉社區“三社聯動”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一個縮影。以社區為平臺,社工和社會組織為基層群眾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社會服務,深受社區居民的好評。
多措并舉 筑牢第一道防線
疫情防控,城鄉基層社區是第一道防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社區工作者和社工,他們連軸轉、沖在前,為社區的平安穩定筑起堅強堡壘。
還有這樣一群人,不斷地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戰“疫”正能量。慈善協會、老人協會、志愿者團隊等社會組織也積極參與社區防疫工作,有的參與社區角落清掃消毒,有的幫忙入戶發放防護口罩,有的捐贈物資和善款……疫情面前,他們和社區干部、社工一起,共同將病毒擋在“墻”外。
為全面加強社區疫情聯防聯控,晉江市民政局下發通知,將防控力量下沉,組織各城鄉社區結合實際,到村(社區)設點排查,封閉式管理,切實做好城鄉社區防疫工作。對村落、生活小區、轄區單位等進行地毯式逐戶摸排,全面禁止開展群眾聚集性活動,重點做好疫情監測和重點人群管理,并準確及時報送數據。城鄉社區還建立日報告制度,對村(社區)逐人造冊登記,實施24小時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并采取相應防控措施。各村(社區)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衛生消殺和環境清潔工作,加大對集貿(農貿)市場整治力度,參與勸導人群聚集營業場所暫停營業。
各村(社區)還加大防疫一線的宣傳勸導工作,通過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入戶宣傳、社區小喇叭播報等形式,開展定點、流動宣傳,多舉措、多形式宣傳防疫知識,做好政策解讀,有效提高了村(居)民的防控意識和手段。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