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通訊員 晏興江 邱俊杰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重慶市江津區民政局通過豐富求助途徑、打造“一體化平臺”等舉措,不斷健全社會救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體系,打造了“被動”“主動”兼顧的升級版社會救助工作方法,實現了求助更方便,救助更及時。
作為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江津區升級版社會救助工作方法一經實施效果明顯。今年3月以來,已為986人新辦社會救助,累計使用救助資金6000余萬元。
豐富求助途徑,讓社會救助觸手可及
家住江津區蔡家鎮的李老漢今年60歲,前不久,他領到了每個月806元的特困救助金。問起如何申請的社會救助,他的回答很簡單——打電話。
李老漢求助所打的電話,是當地的“12345” 政務服務熱線。記者了解到,近一年來,“12345”熱線成了越來越多江津人心中解急難的首選。據江津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探索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的過程中,專門將社會救助訴求申請整合到“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并向社會公開了區、鎮兩級社會救助辦理電話,需要求助的群眾可以隨時撥打電話咨詢和申請救助。
為了方便群眾了解社會救助政策,申請、辦理社會救助不走彎路,江津區民政局還將救助政策分門別類放到了移動互聯網上。在“江津區社會救助”微信公眾號上,點擊政策咨詢,就可以清晰看到9項不同的救助標識,點擊任意標識都可以看到該項救助的政策文件。
在微信公眾號上,江津區民政局還專門添加了“低保模擬申請”板塊。江津區民政局低保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求助者可以通過模擬申請低保詳細了解辦理需要提交的材料。在按步驟如實填寫后,系統會自動提示是否符合救助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還會告知原因。
服務熱線和移動互聯網求助的加入,豐富了社會救助的途徑,也為困難群眾提供了“7×24小時”全天候的救助服務。據統計,目前已經有近千名群眾通過這兩種途徑表達了求助意愿,其中一部分群眾的合理訴求,在后續的辦理中得到了有效解決,起到了“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效果。
平臺大數據篩查,變被動施救為主動發現
今年6歲的小海和爸爸媽媽住在江津區圣泉街道。半年前,因為查出小海患有白血病,一家人帶著他到北京接受治療。高額的醫療費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下了外債。一時間,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幸運的是,小海一家遭遇的變故被江津區民政局“社會救助一體化平臺”及時發現并預警提示。
按照系統提示,江津區民政局低保中心工作人員聯系到了小海家人,進行了情況核實,并講解了相關社會救助政策。按照政策,工作人員很快就為小海辦理了4萬元的臨時救助,并將其按照單人戶辦理了低保。目前,小海的治療還在繼續,江津區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正在盡力幫助他申請市級救助基金。
江津區民政局能夠對小海一家及時施以援手,得益于江津區今年3月上線的“社會救助一體化平臺”。記者了解到,該平臺由民政、財政、衛健、住房、應急等部門聯合打造,部門間的信息實時共享。平臺通過數據監測智能識別、智能研判,實現社會救助工作模式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據統計,平臺上線以來,系統已反饋40余條預警信息,已成功辦理社會救助事項35件。
江津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的建立打破了社會救助各條線之間的信息壁壘,穩步建立起跨部門、跨區域、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同時,隨著橫向聯動工作機制的構建,社會救助政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實現了有機整合,當地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也因此更加健全、完善。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