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洪(右一)自費籌集口罩等緊俏物資,送給空巢老人和精神障礙患者家庭。
本報記者 閆 薇
“主任,我剛剛電話訪問渝中區的楊阿姨,她在電話里大哭,說她女兒病情出現反復,她不知道怎么辦,家里還有癱瘓的老伴和3歲的外孫女,情況很危急,您能過去看看嗎?”
“李主任,我是社區精防醫生,現在有一些精神障礙患者情緒不穩定,你們社工多跟進,做些情緒安撫工作好嗎?”
“社工,我是你們服務對象的家屬,我們家里沒有口罩出不了門,聽說你們給送口罩啊?”
一個多月來,重慶市冬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冬青)主任李長洪幾乎每天都要接到這樣的電話或短信。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李長洪帶著冬青社工雙線作戰:“線下”到各自居住的社區報到做志愿者,協助做排查、入戶、宣傳、值守等工作;“線上”通過電話和微信聯系服務對象,特別是精神障礙患者和高齡獨居老人,為其提供專業服務。
“服務對象說得最多的就是缺口罩,有的家庭因為沒有口罩出不了門,買東西、買藥都很困難。”李長洪很心急,“必須馬上籌措口罩!”她自己掏出6萬多元,緊急尋找各種渠道購買口罩和消毒液等防疫物品。不過買口罩大費周折,她前后聯系了幾批,不是被攔截,就是被征用,有的還不發貨,好不容易才買到1萬多只。她將一部分口罩送給服務對象,一部分捐贈給了醫院和社區。
冬青有幾個項目站點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精神障礙患者,社工們特別關注疫情期間他們的用藥情況和病情,一旦有異常情況馬上匯報給李長洪。
“精神障礙患者由于斷藥或疫情影響病情出現反復、情緒不穩定會有一定危險,必須上門去看看具體情況對癥解決。”李長洪說,渝中區楊阿姨家就是一個例子。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女兒因疫情無法出外就醫,面對狂躁的女兒、癱瘓的丈夫、哇哇哭的外孫女和幾乎空了的冰箱,楊阿姨覺得生活不下去了。李長洪爬了9層樓梯到楊阿姨家,“我剛敲門,里邊一聲怒吼‘家里沒死人’,我趕緊說是剛才聯系過的社工,來送口罩。楊阿姨開門后邊哭邊訴說苦衷。我一邊疏導她的情緒,一邊問清她女兒的情況,聯系了社區衛生中心問能不能我去幫著取藥,得知這種情況必須監護人親自去,就跟他們約了時間。”
第二天,李長洪陪楊阿姨去醫院取了藥,帶著給小女孩的玩具,到家里指導楊阿姨監督女兒服藥,幫她梳理了相關救助政策,緩解她的焦慮和對生活無著的擔憂。“后來電話回訪,她女兒的病情穩定了,她的情緒也好了很多。疫情結束后,我們會幫助她提出相關救助申請。”李長洪說。
為情緒起伏的精神障礙患者做情緒安撫、為高齡老人陪醫送藥做代購、勸說不戴口罩每天出去東游西逛的爺爺安心居家、為天天吵架的老夫妻做調解……每個這樣的案例都需要上門服務。“這一個月,跟著社區日常巡訪了兩三百戶,像楊阿姨家這樣上門送口罩、送物資,一對一服務的精神障礙患者和獨居老人70多戶,每天上樓下樓,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李長洪笑著說。
讓她欣慰的是,冬青社工的線上服務很有成效,他們在微信群設計開展的各種主題活動很受服務對象歡迎、參與度很高,每天固定時間打卡,還推出激勵機制,“讓他們有事做、有人交流,生活不沉悶,有利于情緒穩定。每個群都很活躍,每天少的一二百條、多的三四百條信息,連老年群都熱鬧起來了。”
在重慶市民政局聯合入選重慶英才計劃(社會工作領域)的4位名家名師組建重慶英才社會工作服務團后,李長洪又在線上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心理疏導、關系調適、危機干預服務,并跟進重慶市腫瘤醫院援助武漢醫療隊開展線上輔導,設計各種主題活動,為醫護人員心理減壓。同時,也為開展疫情服務的社工提供咨詢和指導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與服務對象溝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