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移民社區:挪出窮窩拔窮根

時間:2020-09-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夏正波

  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更是貴州省龍里縣脫貧攻堅的“重頭戲”和“硬骨頭”。全縣計劃搬遷安置1545戶6290人,共規劃建成4個安置點,目前已搬遷入住6210人,入住率98.7%。搬遷形成了特殊的移民社區,如何強化移民社區治理,是擺在龍里縣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近年來,龍里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融得入”目標,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堅持問題導向,廣泛深入調研,認真破解難題,探索創新“四建四進”,形成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的有效實踐。

  “四建”強領導夯基礎保落實

  建組織體系。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全過程,建立健全領導體系和組織體系。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各階段工作的領導。縣級成立臨時黨委,由縣委副書記任黨委書記,在工程指揮部、搬出地和安置點共設置9個黨支部,實現移民搬遷工作推進到哪里,組織就覆蓋到哪里,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各項指令得到堅決落實。成立縣、鎮兩級工作專班,抽調24名干部和工程業務骨干,負責移民安置的統籌協調和管理調度。

  建管理體系。結合各易地扶貧搬遷點的規模,及時建立完善管理體系,確保工作無縫銜接。合理確定管理模式,在縣級集中安置點單獨設置奮進社區,其他規模較小的安置點納入所在村(社區)管理。進一步明確職責,打破地域、戶籍界限,明確搬遷群眾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安置點社區負責,并合理設置過渡期。結合實際提出在安置點社區開展后續發展好、便民服務好、綜合治理好的“三好”社區創建活動。

  建服務體系。整合縣直部門、街道、社區服務功能,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便民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機構設置,打破村(社區)常規服務架構,在奮進社區所在地設立高新綜合服務中心,將毗鄰的2個村納入服務范圍。設立移民政策咨詢、綜合業務(代辦)、民政等12個服務窗口。提升為民辦事能力。推動行政審批權力下沉到綜合服務中心,實行服務清單化管理,公開辦事流程,確保群眾不出社區就能辦好事情。

  建幫聯機制。加大干部幫扶聯系搬遷戶力度,加強對搬遷戶政策宣傳、思想引導以及跟蹤服務,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采取“一幫多、一幫一、多幫一”的形式,確保每戶搬遷戶都有1名以上正式干部聯系幫扶,以戶為單位建立明白卡、連心卡和幫扶走訪臺賬,明確1666名正式干部聯系幫扶搬遷戶。明確幫扶干部“搬遷前宣傳動員、搬遷中聯絡協調、搬遷后鞏固提升”三大任務,共發放宣傳資料3萬余份,入戶動員戶均5次以上。

  “四進”促融合保增收助發展

  就業進家庭。將就業作為搬遷戶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實施“100%就業計劃”,確保群眾持續增收。加強社區就業平臺建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通過舉辦專場招聘會、集中組織到外地務工、“公司+合作社+搬遷戶”等方式,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同時,加大搬遷勞動力培訓。引進專業培訓機構,抓實就業技能、農村實用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藝和技能教育等培訓。2018年以來,共組織開展就業技能集中培訓34期1600人次,推動991名搬遷群眾至少掌握1門以上專業就業技能,帶動543名搬遷群眾在月薪4000元以上的崗位上穩定就業,提升了就業質量。

  文化進小區。通過文化引領,加速情感融合。一是弘揚紅色文化。將奮進社區感恩廣場作為“龍躍黔中”廣場文化活動分會場,每季度舉辦一次大型文藝活動,開通“村村通”廣播,及時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聲音。二是發掘民族文化。建好蘆笙、布依山歌、苗族跳月3支隊伍,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活動。三是豐富群眾文化。在各個樓棟設置“微標識”,留下鄉愁記憶。分類劃定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區域,積極引導社區群眾有序開展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

  管理進單元。突出規范化、精細化、人性化管理,推動安置點和諧穩定,安居樂業。以每個樓棟單元為一個網格,每個網格選配1名樓長,作為群眾代表參與社區治理。建立健全小區居民公約,結合實際每月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對評為“優”的授予流動紅旗,并給予適當獎勵。深入開展“晾家風·曬家訓”等活動,加強傳統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樹立良好家風,培育和諧民風。

  政策進人心。加大宣傳力度,注重部門聯動,確保黨的各類惠民政策落地見效。分類梳理各類政策,采取匯編資料入戶發放、廣播宣傳等形式,讓好政策深入人心,提高群眾對政策知曉度。針對城鄉居民待遇差異、子女教育等帶來的實際問題,主動擔當作為,創新出臺搬遷戶殯葬配套保障、新增人口公租房保障、縣城購房優惠等后續扶持政策,打通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的最后壁壘。

  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一項社區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項人口分布、資源環境、經濟社會重新調整與完善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安置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更涉及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社區治理等諸多方面。要真正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融得入”,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體制機制創新是前提,群眾就業是核心,思想轉變是關鍵,落實政策是保障。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政治和組織優勢,將“挪窮窩”與“換窮業”同步推進,把脫貧奔小康目標貫穿于搬遷安置全過程,不斷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和基層治理能力,開創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