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晏宜亮
“無論何時何地, 只要打開手機或電腦,就可以一鍵進墓園祭掃,云上來表達思念。”3月12日,福壽園國際集團宣布,即日起集團旗下分布于全國30余座城市的公墓單位及殯儀服務機構將推出“福壽云”云祭掃服務。
“福壽云”云祭掃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將線上空間與線下服務打通,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手機遠程下達指令,讓祭掃活動實時、實地呈現,從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該項服務推出以來,人們的接受度如何?清明即將來臨,人們愿意通過“云端”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隨著新技術的應用,未來行業面貌會發生改變嗎?
云祭掃平臺一周訪問量超八萬
據后臺統計,“福壽云”云祭掃平臺自3月12日推出至3月19日,各頁面匯總訪問量87123次,微信授權數17179次,一周內有數萬人次使用了云祭掃服務。相比通常的網上祭掃,“福壽云”云祭掃有什么不同?
之前的網上祭掃,大多是為親人建立網上紀念空間,而“福壽云”云祭掃的最大特點是將墓園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目前,福壽園旗下的公墓單位及殯儀服務機構已全部啟用“福壽云”系統,人們可以在線上寫紀念文字、添加親人照片、上傳短視頻、敬獻虛擬用品,還能提交代為祭掃要求、網上自助辦理業務等。
登錄“福壽云”云祭掃平臺,只見很多民眾在紀念空間訴說對親人的思念。
“爸媽,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我們響應政府號召,居家抗‘疫’,宅居已一個多月,仍無法前往福壽園看望爸媽,只能通過云祭掃與爸媽云相見。祝爸媽在天堂里天天快樂!”
“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年因為疫情不能過來祭掃,愿爸媽在天堂一切安好。疫情過后,一定來看你們,愿你們保佑心愛的雷雷一切平安順利!”
“清明越來越近,感恩這個平臺,感謝這樣的方式。你要好好照顧自己……無論時空,沒有界限,沒有終點,任何距離都阻隔不了我們。”
…………
“云直播”代祭服務千余家
相比傳統的代客祭掃,“福壽云”云祭掃利用“云直播”技術,人們可實時觀看自己預約的代祭掃服務。3月12日至19日,福壽園國際集團已為1542戶家庭提供代祭掃服務,其中服務上海地區800余戶。
福壽園對代祭掃服務的環節、流程制定了標準,規范了服裝、祭掃用品、禮儀流程等細節,全程莊重、溫馨,使屏幕另一端的客戶能感同身受,并可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直接向逝去的親人傾訴思念心情。這帶給民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著名美學家蔣孔陽的夫人、復旦大學教授濮之珍此次就通過“福壽云”云祭掃平臺,委托上海福壽園工作人員代為祭掃。她表示:“今年清明遇到特殊情況,福壽園換一個方式把紀念活動做得更好,保護了大家的健康,我們能理解,相信老先生在天之靈也會認同。”
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則在“福壽云”云祭掃平臺里接到一位女士的特殊需求。她夢到父親想吃韭菜炒雞蛋,但她身在國外,由于疫情不能回國,云祭掃的套餐中也沒有“韭菜炒雞蛋”選項。為此,工作人員下廚做了這道菜,敬獻了這份特別的祭品。這位女士看到代祭掃直播視頻非常感動,她說:“‘福壽云’讓愛沒有間斷。”
3月15日,淮北市民高先生在云祭掃平臺表達了內心的不安,因為次日就是他父親的周年祭,他卻身在外地不能親自去祭掃,只能委托淮北福壽園工作人員代他完成。第二天,工作人員按照高先生的心愿,逐一完成約定的祭掃服務項目。高先生和家人通過直播看到父親的墓碑被擦得干干凈凈,有鮮花、長明燈陪伴兩側,寫有祈福語的心愿卡被掛上枝頭,深感暖心。
“這是爸爸離開我們的第一個清明節,卻因為疫情沒辦法去看爸爸。麻煩幫我跟爸爸說,我會照顧好奶奶、爺爺和媽媽,他們現在都挺好的,請爸爸放心。他是這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女兒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疫情過后我們馬上去看他。清明節你們代為祭掃的時候,我想對著父親的方向給他磕三個頭。”3月17日,山東福壽園在云祭掃平臺中收到了一位女兒質樸的心愿,并將在清明節幫她實現。
持續迭代的“福壽云”將打通線上線下
“福壽云”系統還建立了云相冊、云訃告等模塊。其中,云相冊永久保留逝者的生平故事、照片和視頻,擴展墓碑有限的記錄空間;云訃告可發布白事中各類通知,包括通知到館參加告別儀式、在家進行祭祀紀念等。將來,系統還會開發“云服務”“云課堂”“云文化”“云公益”等模塊,提供更多優質、便捷的服務。
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助理趙宇表示,集團一直把“互聯網+”作為戰略轉型的目標之一,“福壽云”系統也并非疫情期間清明祭掃的應急之舉,而是希望打通線上線下服務連接的通道。“福壽云”系統會持續迭代,力求實現服務預定、查詢、支付和交互功能,用“互聯網+”的方式優化全流程服務。福壽園還將嘗試引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物聯網、5G等技術,創新擬人語音、AI客服、VR祭掃等服務。未來殯葬行業的服務,可能不僅僅在實體的服務機構或殯葬設施里實現,還能通過還原紀念場景、實現記憶保存等方式實現,這將呈現不一樣的行業面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