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在社區這個戰場上,雖無硝煙,但處處是英雄,廣大社區工作者奮勇抗“疫”,決不退縮。浙江省杭州市人大代表、王馬社區黨委書記俞紅就是其中之一。
參戰:回憶那忙碌的日子
“太忙了。”回憶疫情防控的日子,這是俞紅說的第一句話。
事實也的確如此,王馬社區的5934戶15000余名居民的體溫排查、送菜、買藥、就診等,前期全靠俞紅帶領的14名社區工作者支撐著。也正是這14人的團隊,僅72小時就完成了社區所有人的初步排查任務。
而這僅僅只是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開端,緊接著,小區封閉管理、宣傳防疫知識、保障物資供應、加強心理疏導等,俞紅他們開啟“連軸轉”模式,經常連口水都喝不上,到了深夜還在微信里協調工作。
“社工們都拼了,回老家的余麗梅,在家把責任片的385戶居民聯系了個遍;剛來社區報到的鄭旭文,主動幫助物業聯系居民;懷孕5個月的魏懿嬋,在安心守護群中為居家醫學觀察家庭服務……”在俞紅心里,他們是最棒的。
社工們忙,俞紅更忙。
“看我的通話記錄,電話一個接一個。工作電話都得按分鐘計算,有記者要采訪我,能給他3分鐘就不錯了。”俞紅對那段時間記憶猶新。
“俞書記,我最近準備回杭州,需要什么手續?”“小俞,我家里水管跑水了,你趕緊來幫忙看一下。”“俞阿姨,我回不去,我媽媽那邊拜托您幫忙給買點菜。”……俞紅深知每一通電話那頭是焦急、是不安,“能幫的必須幫,并且要比平時更加耐心。”
除了居民的電話,更多的還是工作協調方面的來電,“每天早上,我們都會開例會布置任務,之后就是大家分頭行動,有事電聯。”俞紅語速很快,但能明顯感覺到現在的她從容多了。
平時,身為“小巷總理”的俞紅就喜歡在社區里轉轉,腳步遍布社區每一個犄角旮旯。而在疫情期間,她每天不是在這個崗上就是在去往那個點的路上。
除了普通居民的防疫措施外,居家醫學觀察戶的防控更加重要。疫情初期,俞紅就為王馬社區每一個居家觀察戶成立了“關愛群”,這些群中除了居家觀察的一家人,還有一個紅色5人黨小組,分別是民警、責任片社工、樓道黨員、醫生和“小區管家”。在群里,居家人員每天報告個人身體狀況,社區醫生及時普及防疫知識,社工就是“服務員”“跑腿員”。俞紅與其他社工一起靠前服務,定時上門收取生活垃圾,幫助居家人員購買生活必需品、送快遞等。
這樣緊張忙碌的日子,俞紅重復了3個月。
服務:志愿者帶來的感動
社區防疫工作僅靠社工肯定是不夠的,在如何帶領社區居民一同戰“疫”上,俞紅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發揮黨員與志愿者的作用。”
“黨員沖在前!”在俞紅號召下,王馬社區科普樓黨支部首先行動起來,代表社區23個樓道支部發出倡議書,“一名黨員一幢樓、一個支部三件事、所有黨員五大員”,短短400多字的倡議書卻傳達了700多名黨員的熱忱和初心,從此,王馬社區233個單元每個單元樓里都有黨員在守護,信息排摸、防疫宣傳、幫助隔離戶購買物資、照顧獨居老人,共計1000余人次。
關鍵時刻,“我是黨員”就是最有力的集結號。一個個樓道黨支部如戰斗堡壘般在王馬社區巍然矗立,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在疫情防控斗爭第一線。
黨員沖在前,志愿者緊隨其后。
最初,針對王馬社區老舊小區多、街巷支路多的現狀,俞紅適時采用“大包圍封閉”的理念,對32個出口封閉30處,設置2處體溫檢測口。
隨著疫情的發展,2個進出口明顯不能滿足居民群眾的需求,放開是必然的,可誰來管?“發動志愿者!”
當需要志愿者守護小區門口的信息在群內發布時,很多人立即響應,30人值守一周,一共組織了6次報名,次次瞬間報滿。“這讓我非常感動,是大家的支持,讓我們御病毒于門外。”俞紅激動地說。
復工:新的考驗仍在繼續
如今,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社區工作逐漸走上正軌,新的任務還將繼續。
“企業和店鋪平穩有序復工復產。王馬社區成立了網格長黨員組成‘包鋪’隊,在嚴防輸入的同時,為商鋪、企業定制個性化服務,提供防護物資,為開工提供有力保障。”
“返校,社區要與學校進行協調溝通,保障孩子們復學能夠更加暢通。”
“建立數字駕駛艙。將社區基礎資料摸排清楚,導入數據庫,為大家所用。”
“老舊小區改造。社區共有1618戶老年人家庭需要進行改造。”
…………
說到下一步工作,俞紅心中有數。“我們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軌了,已經開始今年重要任務了。”
當問到俞紅的感受時,她說:“這場社區戰‘疫’中,我們的身體里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來的,有親情、有感動、有希望。這場疫情,砥礪了我們社區工作者用心用情為群眾服務的初心。打贏了這場仗,我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