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生
本篇通訊報道的做法,曾入選2019年民政部征集的社會救助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在低保認定中對靈活就業者的收入如何計算,向來是個難題。申請人自我申報,大家不一定信得過;組織村民或居民代表評議,申請人又不一定服氣。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個操作簡便、雙方都能認可的契合點呢?江西省龍南市把低保認定變為一道計算題的實踐,讓人眼前一亮。
現代法治講究程序正義,具體到低保,程序正義的核心之一就是很多地方實行的民主評議。但是程序正義畢竟不能完全取代實質正義,民主評議的本質也不過是一種多數人的自由裁量,它終究不能替代實質正義本身,并且總讓人感到少了些客觀可靠的計算依據。龍南市的探索,好就好在在自由裁量度頗高的民主評議中引入了一種相對可靠的依據、相對靠譜的公式、相對能夠讓雙方都信服的計算辦法,從而使得低保認定的嚴謹性大大增強,社會救助的精準度進一步提高。
當然,社會救助工作要努力做到精準再精準,家庭經濟狀況核算應追求客觀、精準無止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龍南民政實踐也只是一個在路上的探索,其核心概念“勞動力系數”,依然屬于一種假設和推定,其計算公式中的加減要素,也未必就是絲毫不可改易的范本,所有這些都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修正、校準。但無論如何,龍南民政的探索畢竟邁出了解決“收入核對難”這個燒腦難題的第一步,這樣的探索對于在脫貧攻堅戰中承擔“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重任的民政部門,無疑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