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海
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繼承傳統美德,防范社會風險,健全民生保障,維護國家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勤儉節約是健全民生保障的必要方式。節儉是一種思想意識,也是一種行為習慣。這種習慣要求我們在民生保障領域,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量力而行。要福利而不要過度福利,要民生而不要透支民生,才能有穩步提高的民生改善,才能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對社會保障而言,不僅要持續推進民生改善,而且應根據各自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出臺務實舉措,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落實各項惠民政策,讓各項民生舉措能夠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勤儉節約是防范化解風險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人類已經進入風險社會,風險結構已經從自然災害風險占主導逐漸演變成人為的不確定性風險,現代風險防范的主要理念是適應、分散和化解風險。勤儉節約,才能適應艱難時刻的艱難困苦;平時積聚,才能有足夠的財富資源應對困乏;居安思危,才能在關鍵時刻化解各種危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告誡全黨要樹立底線思維,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黨既要善于補齊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只有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才能在關鍵時刻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借助現代治理機制和各種治理手段,人類應對風險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時又面臨著治理帶來的新風險,這些新風險具有潛在的全球性影響,可能會產生全球性威脅。因此,我們要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切實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提高風險化解能力。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我國古訓。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不僅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還要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70年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今天我們的物質豐富了、供應充足了,不再要求人們繼續從前“補丁打補丁”的寒酸式的節約,更不是以“節約”為名要求甚至強迫人們回到解放前衣食不保的生活狀態。新時代的厲行節約,具有了努力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新含義。新時代發展要求我們,在生活中主動樹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導節約適度的生活新方式,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也是順應自然規律、傳承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不論居安多久,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和精神永遠不能丟。
(作者單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2)